中國共產黨新聞

同學會,如何將美好進行到底

微議錄·關注同學會現象(下)

2014年04月04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變了味的同學聚會讓人惋惜,溫暖純真的同窗情讓人向往。在忙碌的工作和世俗的生活中,找回純真年代的美好,讓同學聚會成為生活中的正能量,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聲。

  感謝積極參與討論的網友,不僅分享自己的切身經歷與實際感受,也為同學聚會回歸本義建言獻計。本期繼續選刊網友來稿,以饗讀者。

  參與互動,請關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rmrbpl)和本版。

  ——編 者 

     

  卸下裝備,說說心裡話

  參加了幾次同學會,本是滿心歡喜期待,但發現歲月改變的不僅是容顏,還有心。即使面對面,也難心貼心溝通交流。聚會上,有人滔滔不絕,極力炫耀自己事業的成功、生活的美滿﹔有人低調沉默,早早選擇離開。層層“裝備”,阻隔了彼此間心的交流,也難有感情的傳遞。

  “成功的花,人們隻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成功事業的背后是堅持不懈的努力,一路上也伴隨著辛酸、無奈,夾雜著迷茫、困惑﹔而看似碌碌無為的同學,娶妻生子,過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也有平平淡淡的快樂。生活不會把所有的甜都賜予你,也不會將所有的苦都倒給你。正因此,同學聚會不妨卸下“裝備”,說說心裡話,坦誠分享自己一路的所得所思。

  (@盼盼) 

  不在於多,關鍵是質量

  同學會不應只是形式上的“聚一聚”,也不一定把“一個都不能少”作為唯一目標。

  像我們的同學聚會,就是三五好友的小聚會。大家多年不見,總會約好從天南海北回到母校,一起重游校園,在當年拍照的地方,擺同樣的姿勢,以這樣的方式記錄時光。偷偷溜到教室坐在最后一排“蹭課”,光顧那些便宜又好吃的“路邊攤”,再見一見親愛的老師們……這樣的小聚會,自然不會有過多的客套或寒暄,卻收獲了更多溫暖與感動。

  一起回憶那些年的故事,總是笑中有淚。而后回到各自的城市,帶著彼此的惦念與祝福繼續上路。同學會不就應該如此簡單、純粹麼?聚會時,我們不必帶著太多的故事。放空自己,回到最初的時光,彼此就還是當年那個“一無所有”“一無所知”的同學和知己。

  (@小靜豆豆) 

  生活變了,心態可別變

  畢業四年,每年僅有出差機會可以和校園老友會上一面。

  頭一兩年特別期待這樣的聚會,踢場球、吃個飯、唱唱歌,再聊聊一起追過的女孩兒、逃過的課,相當愜意。從前年的一次聚會開始,一個同學說起訂了婚,彩禮、買車、買房,話題就再沒回到過從前。此后,全是誰升了職、誰買了房、誰娶了媳婦兒、誰開著好車。

  我倒覺得這再正常不過,可以給我許多奮斗動力。人生向前,從什麼都沒有走向什麼都有,總有你快我慢,你追我趕。早到的,衷心地恭賀一聲﹔在身后的,兄弟們合力幫襯一把。人還是那一幫人,事兒都是一樣的事兒,別把它看得太復雜。

  (@緒緒馥壹壹) 

  遠離“恐聚”,走新也走心

  穿著校服、戴著紅領巾在“光陰的故事”懷舊主題餐廳聚會,請上老師、叫上班長再回教室開次班務會,到曾經練習打靶、追捕野禽的暑期強訓“基地”重溫高三……幾次新穎的聚會讓人未有“恐聚”之感,也少有炫富、露貧之尷尬。

  聚的是情意,會的是故事。聚會若想重溫舊時的美好,得到感情的饋贈,走“新”固然重要,走“心”更關鍵。作為多次班級聚會籌劃人,我努力嘗試避開“吃飯喝酒唱歌”的俗套模式,力求新穎拴心留人。從協商地點到聯系人員,從敲定時間到構想全程,大到全局設計小到餐桌安排,都盡力走“心”辦好每一件事。堅持“AA”,力拒“全包”,提前防范,避免“落俗”。苗頭不對,就應迅速扭轉局面,以防“功利霧霾”彌漫聚會,讓每個細節都精於細致。

  遠離“恐聚”,不妨嘗試從走新和走心開始吧。

  (@良帥)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4日 05 版)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