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2013年12月10日10: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們通常認為,小語種文化難以跨越語言障礙在全世界流行,但“韓流”卻成功逆襲,令人稱奇。從20世紀末開始,“韓流”旋風在亞洲吹起。2012年,一首《江南style》響遍全球,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都跟著韓國歌手跳起“騎馬舞”。
韓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原因是多方面的。韓國人對自身歷史文化具有強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上世紀70年代經濟走向復興時,韓國就注重對自身歷史文化進行整理、保護及重新闡釋,韓國出現了“國史熱”。對自身文化的強烈熱愛,是韓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社會基礎。
發展文化產業也是韓國經濟發展的需要。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卷韓國,經濟高速增長戛然而止。為了在技術更為先進的發達國家和勞動力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之間尋找突破口,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數碼等創意和新技術產業。韓國文化產業從發展之初就瞄准海外市場,佔領先機。
韓國文化具有“時間空間混雜”的特點,容易被世界各國接受。韓國既重視帶有東亞特色的傳統文化,又深受歐美等西方文化影響。在很多國家民眾眼中,“韓流”既是新奇的又是熟悉的。“混雜”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韓流”成功的重要原因。
“韓流”成功走向世界,收獲的不僅是文化產品的出口訂單,還有“韓國制造”的品牌價值、訪韓游客與留學生的數量增長、國際美譽度的提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韓國社會陶醉在“韓流”帶來的自豪感中,政府提出要進一步推動“韓流”以提升國際影響力,經濟部門提出讓“韓流”長期持續以促進貿易出口。
但是,“韓流”也引發了一些問題,韓國國內也有“嫌韓流”的說法。韓國學者對“韓流輸出”進行反思,批評韓國人將文化交流視作工具,沒有看到文化產品出口引發的問題的復雜性,僅僅關注“韓流”帶來的貿易競爭力與國家影響力。
另外,為不斷擴張經濟利益,韓國在積極向海外出口文化產品的同時,嚴格保護國內市場,引起其他國家文化產業領域的不滿。韓國學者意識到,如果長期忽視文化雙向交流,而僅僅關注文化輸出,將會損害韓國文化的“混雜性”,使其文化缺少新的魅力。
文化產品與其他產品不同,單向輸出很容易刺激接受國的文化自尊心。過分強調自身文化的優越性,在文化輸出中缺少謙虛謹慎的姿態,會引發輸入國與輸出國民眾之間的情感問題。文化產業固然要追逐利潤,但也要有責任感、使命感,即對內塑造社會文化,對外促進文化平等交流。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10日 2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