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中國道路中國夢:守住民間文化的根

王崢嶸

2013年12月05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我心裡常常浮現這樣的場景:在繞三靈現場,在三月街場上,我的親人和白族同胞們,一起快樂地對歌﹔我的家鄉,在越來越現代、越來越開放的同時,始終葆有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20多年前冬日的一個晚上,當我把錄著大理“劍川石寶山歌會”上民間對歌的卡帶放給家人聽時,不識字的白族母親,和同樣不會漢話的大嫂二嫂,坐在火盆旁,反反復復、如醉如痴地聽了3個小時。那年春節,從早到晚,家裡一直飄蕩著龍頭三弦的錚錚之音和民間歌手的“啊咿喲嗬嗨”。我由此領悟了那句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與根,民間文化是無法割舍的精神臍帶。

  一年一年,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激蕩著這個偏居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家鄉的經濟、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童年時在鄉間隨時可見的對歌場面越來越少,傳統節日裡必有的白族劇目也漸漸從舞台上消失。孩子們接受的教育越來越好,卻有很多人不願也不會說白族方言。那些最純粹的民間文化,一點點淡出了我們的生活。身為一名白族文化工作者和管理者,我憂心忡忡,深感責任重大。

  大理是文獻名邦。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少數民族創造了自己輝煌的文化,列入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5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2處,擁有6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不過,和許多傳統文化、民間文化一樣,白族文化也面臨著瀕危與消失的困境。大理的“非遺”保護尤為迫切,因為,像白族這樣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一定程度上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必須靠口傳身授,靠搶救傳承。

  欣慰的是,在各方支持下,“搶救白族文化”的夢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2011年,大理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十大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今年,《大理白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進入最后的申請報批。來自國家層級的保護規劃,不僅能為白族文化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還能使過去零散的、應急的保護變為系統的、全面的、科學的保護。

  我們制定了美好規劃:在重點地區建立白族文化傳習所,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原汁原味的傳承,讓白族大本曲、吹吹腔、白族對歌、彌渡花燈等代代相傳﹔確定民族重點節日的保護方案,讓白族繞三靈、大理三月街、劍川石寶山歌會、彝族二月八打歌會等傳統節目重現生機﹔制定切實可行的傳承人管理機制,確保他們手藝傳承,年年創作精品。我們已經啟動:讓白族歌舞、戲劇進入校園社區,用科技手段建立影音資料庫、提供數字化平台。我們正在探索:讓文化傳承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讓“非遺”的保護傳承成為“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載體。

  2013年9月21日,榮獲雲南省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金獎、擁有豐富白族文化元素的大型音樂史詩《繞三靈》,在昆明首演。目睹大理鄉親眼裡盈著的淚水,看見不少外地人甚至外國人投來驚喜的目光,我更加堅信,搶救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再難也值得做、必須做。

  在我心裡常常浮現這樣的場景:在繞三靈現場,在三月街場上,我的親人和白族同胞們,一起快樂地對歌,孩子們興致盎然地舞著霸王鞭,學唱地道的白族調﹔我的家鄉,在越來越現代、越來越開放的同時,始終葆有白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若如此,少數民族文化將生生不息,為中華文化的絢爛多彩,呈上自己的芬芳。

  (作者為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長)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05日 05 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