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勇
2013年11月12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讓人民監督權力”不是一句空話,既要創新和完善各種監督渠道,使之“永動”而不空轉,也要處理好監督者“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問題
什麼是特邀監察員?誰能躋身其列?日前,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盤點了特邀監察員制度走過的20多年歷程,結合時代的新變化、新特點,從制度規范、選聘程序、換屆任期、主要職責等方面,向公眾詳解了這項不斷完善的制度。
就在本月初,《監察機關特邀監察員工作辦法》實行后,首批40名監察部特邀監察員“上崗”。透視這份新名單,從反腐專家到法律學者,從媒體工作者到知名網友,不乏專業領域的“影響力人士”。從制度設定的角色擔當看,全國數以萬計、遍布各級監察機關的監察員,既是監督者,也是溝通者,在反腐倡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揮專業人員的優勢和特長,使之成為民意的觸角、監督的抓手,何嘗不是“開門反腐”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有關部門及時感應“小信箱”、“小鼠標”發出的舉報信號,到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正式開通、首頁顯著位置開辟舉報專區,再到紀檢部門開展無障礙參與的網上廉政民意調查,中央紀委公布派駐各部委和單位的紀檢組組長(紀委書記)名單……這一系列反腐動作,無不圍繞兩個“度”凌厲亮劍:增強反腐機關的透明度、擴大社會監督的參與度。“鐵包公”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注重借助民力,成為反腐敗斗爭的新趨勢。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關鍵是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有透明度才有公信力,有參與度就能激發正能量,而實現二者融會貫通,最需要制度橋梁的承載與連接。
數據顯示,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打開舉報大門后,引發了實名舉報熱潮。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統計,今年1—8月,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犯罪案件22617件30938人,來源於各類渠道群眾舉報的約佔1/3。“民心可用,平台可貴”,一位反腐專家的感嘆,既道出了蘊藏於民眾中的反腐倡廉熱情正蓬勃噴發,也說明呵護這種寶貴的反腐力量,離不開實打實的制度支撐、路路通的參與渠道。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變化,如何善用社會監督力量、發揮社會監督的積極作用,依然是反腐領域需要深入探索的課題。一方面,“讓人民監督權力”不是一句空話,傳統的舉報信箱、熱線電話,信息時代的網站、微博,各種社會監督的制度,隻有“永動”而不空轉,努力實現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才能取信於民、借力於民。另一方面,監督是一種權利,但絕非特權,監督者自身也有“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考驗。
有人說,如果把網上舉報比作一條通路,那麼“路”的養護,就不止是“路政部門”的分內事。每個在“路”上的“司機”即舉報人,也應珍惜這條通道依法行事,把信息手段鍛造成反腐利器,而不是人身攻擊、誣告敲詐的工具。如何在制度上形成監督人人可為、監督人人有責的良性循環,決定著社會監督的品質和實效。從這個意義上說,最新的特邀監察員制度,規定監察員不得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等,違法違規者將問責,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反腐話題也在改革語境中不斷升溫。今年1月至9月,各省(區、市)紀檢監察機關立案11.7萬件,處分10.7萬人。如此反腐力度,不僅老百姓拍手稱快,國際輿論也指出中國新一輪反腐嚴厲程度“不多見”。面向未來,通過制度變革和創新,為社會監督、規范權力筑起更牢靠的制度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人人都行動起來、個個都負起責來,不讓腐敗分子有藏身之地,如此,清廉政府有望,廉潔政治可期。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2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