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2013年10月25日09: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不久,中央電視台播放了紀錄片《對照記:猶在鏡中》,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猶太攝影師沈石蒂在上海的傳奇故事,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沈石蒂的鏡頭,是展示中猶友好的生動窗口。為逃離動蕩,17歲的沈石蒂來到上海,一待就是30多年,直到1957年赴以色列定居。一無所有的他,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上海灘著名的攝影家,開設了4家照相館,上海人以到沈石蒂照相館拍照片為榮耀。他拍攝的許多名人相片常常刊登在中外報刊上。
沈石蒂在上海拍攝了數萬張照片。在與這些照片中的人物交往中,他逐漸理解和認識了中國,感受到中國人的包容和友善。沈石蒂與許多上海人成為朋友,愛上了這座“避難的城市”,甚至與中國姑娘戀愛、結婚。臨終前他告訴繼子,在上海他度過了此生最美好的時光。
許多猶太友人身上凝聚著閃光的品質。嘉道理,讓中國人了解到猶太人的慈善和重教。創業成功后的嘉道理在上海建立了育才中學的前身——育才書社和上海猶太青年協會學校,出資建成中國第一家肺科醫院——澄衷醫院。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授予嘉道理一級金質獎章,表彰他多次捐贈促進中國的醫療和教育事業發展。
羅生特,讓中國人感受到猶太人的正義感和奉獻精神。羅生特從奧地利避難上海后,放棄了在租界開私人診所的高收入,執意奔赴新四軍抗戰前線,用自己的醫術為抗日軍民服務,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后,他又隨軍隊轉戰東北,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的全過程。
二戰期間,上海接納了近3萬名歐洲猶太難民。雖然面對飢餓、日本佔領軍屠殺等威脅,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度過了艱難歲月。
這些猶太人選擇上海,的確有一些便利條件。1937年后上海所處的特殊開放狀態,外國人進入上海不需要簽証,不需要經濟擔保,不需要預先找到工作及警方提供的品德証明,這對那些被關過集中營、身無分文的猶太難民來說尤為重要。但是,中國人的包容和善意更為這些落難者帶來了活下去的希望。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25日 2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