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論壇:清風朗月最宜人

王朝明

2013年09月19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個佳節,萬般感懷。物候學家說,中秋節是桂子的清香,也是鴻雁的皋鳴。民俗學家說,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也是團圓的節日。詩人說,中秋節是一塊月餅,更是一輪月亮。哲人說,中秋節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有個忝列公職的朋友卻說,中秋節是一道關。

  清風朗月,佳節宜人,中秋怎麼就成了一道“關”呢?

  人情之累,可否釋之,此其一也。天上一輪月,人間幾多情。佳節之際,相饋以節禮,互致以祝福,是千百年來的傳統,也是人之常情。一份微薄的節禮,幾塊朴素的月餅,數聲親切的問候,倘系之以淳朴真摯的同事情、師生情、戰友情,自無可厚非。然凡事有度,過猶不及,豪華月餅、貴重節禮,並非能彌補情誼的缺漏,卻常常會助長奢靡之風。況且,即便購買禮品花的是自己的錢,也須知人世間真正的情誼,從來不是與禮物的貴重程度成正比的。一曲高山流水,萬古子期伯牙,試問有誰敢質疑他們的情誼,會比那些個靠一擲千金來鞏固和維系的,更經得住時光與流水的考驗呢?

  法紀之嚴,能否畏之,此其二也。近日,一位中央領導同志在地方考察時說,看望老爹老娘不能拿公款,自己掏腰包買,那才是真的孝順。對公職者言,發乎私情卻不能饋以公禮,這是做人的常識,更是奉公的底線。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方式,正是在諸如“吃點喝點不算什麼,投桃報李人之常情,迎來送往理所當然”的思維定勢和心理慣性下,公款送月餅送節禮、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費等才潛流暗涌甚至明目張膽任行其肆。如此頑症積弊,素為公眾詬病指責。對此,中央不僅三令五申,而且早打招呼,既治痼疾,又預未病,要的就是讓看來“作乎微”的綱紀“樹其威”,讓一度“變了味”的月餅“歸其位”,讓某些“無所謂”的公職者“有所畏”。明月如鏡,法紀為繩,中秋佳節之際,仰望天上明月,照照心中皓月,所有食民俸祿者自當畏天畏地畏法紀,從而慎始慎微慎行。

  風氣之新,得否賡之,此其三也。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年中秋月更明。雲翳滌開,天心皎皎,人們欣喜地看到,在汩汩清風浩浩勁風的吹滌下,月餅的清香正回歸熟悉的味道,明月的光輝正熠熠洒向每一個角落。事實上,人心從來多向善,未必銀毫勝月輝。有位堅辭節禮不受的干部就曾這樣說:“為了一盒月餅,丟了一世清明,孰輕孰重?”清風起,月色新。然而,整飭風氣,乃至開風氣之先之新,最難的不是第一步,因為“全世界的黑暗,都擋不住一根蠟燭的光明”﹔難的是一以貫之、久久為功,難的是“小題大做”、防微杜漸,難的是讓一部分人的清醒認知與率先垂范,轉化成整個社會的憂患意識和自覺行動,以防止“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千百年來,每每吟哦這有著金子一樣質地和月亮一般光輝的文字,任何一個不會忘記仰望星空的國人,心頭都會靜靜升起一輪明月。這個中秋,並期待以后的每一個中秋,人們心中的月亮都清清明明,常褒如斯。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19日 04 版)

(責編:秦華、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