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部:多跟不同群體交朋友

——創新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之三

2013年08月30日07: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意識形態工作要與時俱進,必須有針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分眾營銷”意識。不僅要懂得工農,也要了解各種群體,這樣才不會一講宣傳,就讓體制內思維包打天下

有領導同志這樣揶揄一些干部“不會說話”: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雖屬個別現象,但也啟示我們,多跟不同群體交朋友,才能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這些年來,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求共識,為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但那些“不會說話”的現象,同樣不容忽視。在一些人看來,人民是個抽象概念,群眾是個集合名詞。誰是人民?有哪些群眾?說不清楚、也弄不明白。於是盡拿些老話、套話、官話、正確的廢話出來,“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成就沒有不喜人的”,隻會泛泛而談凌空蹈虛,別人自然不愛聽、聽不懂,達不到宣傳效果,更談不上統一思想。

“分眾化”是個傳播學術語,意思是針對不同對象“量體裁衣”。這應該也是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方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了解了不同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開展工作。大革命前后,惲代英常身披舊短衫,到車間、棚戶、宿舍,與工人、市民、學生推心交談,被稱“最善於聯系青年和勞動群眾的領導人”。現在,從海歸、海待到蟻族、北漂,甚至是散戶、“大媽”,人群更多,分化更大,如果不能多交朋友、讀懂人心,怎麼搞思想宣傳工作,怎麼當意識形態先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多跟不同群體交朋友。就思想政治工作而言,隻有把各種群體都了解了、摸透了,才有可能針對不同的利益關切和價值取向,做出形式風格各有針對性的宣傳。意識形態工作要與時俱進,必須有針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分眾營銷”意識。工人農民仍是中國社會的主體,毫無疑問,懂得工農大眾是把握社會大勢的關鍵,但與此同時,也要了解職業經紀人、自由撰稿人、意見領袖、獨立演員等各種群體,這樣才不會一講宣傳,就讓體制內思維的“新聞通稿”去包打天下,才能在堅持常規新聞報道、評論文章的陣地戰之外,借助社會化媒體的傳播手段,從微博、貼吧、BBS、QQ群、微信群等渠道入手,為不同群體量身定制小切口議程,與他們展開互動,讓主流價值觀的宣傳真正入耳入腦。而這些創新,無不建立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時代化理解上,建立在“與群眾打成一片”的真誠願望上。

現實中,一些領導干部倒也常迎來送往、呼朋喚友。可惜,不少時候卻是“談笑皆商賈,往來盡烏紗”。或是在體制中的“內部循環”,交朋友成了疏通關系、積攢人脈﹔或是本著“為我所用”交朋友,商人多、富人多、名人多,甚至出現王林、李一這樣的“大師朋友”。對於其他群體,卻往往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認為基層群眾“啥都不懂”、新興群體“啥都不是”、知識分子“酸文假醋”,沒有共同語言。讓這樣的“冷熱失調症”患者去動員發動群眾,怎麼可能贏得群眾的信賴和認同?

“統一戰線”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的法寶之一,而宣傳思想工作是其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恩來“苦口婆心地勸說”愛國知識分子,利用其人格魅力廣交朋友,讓眾多具有不同信念的知識分子留在了新中國。今天,宣傳思想工作仍然離不開知識分子,然而一些人不做仔細甄別區分,“一竹篙掃落一船人”,在他們眼裡,有個性、有主見的知識分子都是“異質者”,愛思考、能行動的社會人士都是“攪局人”,說實話、諫真言的有識之士都是“反對派”。抱著這樣的態度,怎麼可能爭取到最大多數人,找到對話交流的公約數?

社會群體越分化,越要學會建立“統一戰線”,在求同存異中最大限度地把他們團結凝聚起來。在意識形態領域,價值多元、觀點多樣的現象非常普遍。既有輿論的正面力量,也有負面言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地帶”。要讓主流思想得到更多認同、核心價值成為共同選擇,就需要我們多交不同群體的朋友,說得上話、交得了心,把中間地帶爭取過來,形成社會轉型期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參觀南京雨花台時,一個數字讓人震動,埋骨於此的近10萬名革命烈士中,60%以上出生於殷實家庭,受過高等教育。我們的信仰,有著多麼巨大的吸引力與感召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同樣需要激發這種信仰的力量,團結引導各種人群,“把支持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一同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30日 05 版)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