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一”時。目前,各級各地的“七一”慰問活動,又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今年適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開展,筆者認為,在“七一”慰問的時候,務必不能忘記堅持走群眾路線,將慰問活動與教育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作風的新轉變來向建黨92周年獻禮。
慰問對象的選擇要走群眾路線。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走訪慰問,必須將溫暖送給需要送的對象。這就要求在慰問對象的確定上要堅持走群眾路線,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絕不能坐在辦公室裡搞決策,更不能貪圖路線方便、道路好走,而使那些確實需要關心、需要慰問的老黨員、老干部、老同志、困難黨員、困難群眾等得不到組織上的溫暖。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少數地方,在“七一”慰問、春節慰問等活動過程中對慰問對象的選擇上,看似左挑右選,很是仔細、很是認真,但只是為了領導下去的時候行車方便,並且還要求對象戶能夠會說“感謝黨”、“感謝政府”之類的話,如此選擇,隻會讓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正之風如影隨形、滋生蔓延。
走訪慰問的安排要走群眾路線。領導慰問,固然需要宣傳報道,以彰顯黨的先進性和組織上的溫暖。但是,走訪慰問的安排,切忌太官僚化、形式化,將領導下基層走訪慰問當作領導作秀的“秀場”。必須堅持輕車簡從,淡化形式,更加注重內容的安排。領導干部下基層,能用腿走的,盡量不要用車送,更不能前呼后擁、浩浩蕩蕩﹔能簡化報道的,盡量簡化報道,切忌長篇累牘、大肆渲染、竭盡鼓吹之能事。領導干部到了基層后,要一竿子到底,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真心誠意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絕不能浮在水面上,滿足於將慰問金、慰問品等一送了之。要將走訪慰問當作檢驗領導干部是否為民務實清廉的重要平台,讓慰問對象及基層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體會到領導干部作風的轉變。
既要集中慰問更要立足於平時。在“七一”前夕,集中組織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已成為一種慣例。但是,集中慰問要搞,平時走訪更要堅持。絕不能一陣風、一窩蜂,一走一撂。要將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體現在平時,要經常性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始終與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要突出“造血”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要能夠在走訪慰問的同時,幫助群眾尋找到發展的路子,從而實現永續發展、長久幸福,而不是依賴於黨和政府的接濟。對於老黨員、老干部、老同志等,黨和政府既要主動關心,更要教育和引導其家人、子女多盡孝道、常伴左右,不讓老人感到孤獨寂寞,要發動全社會都來關愛老人、關心困難群體,形成濃厚的尊老愛老、扶貧濟困的社會氛圍,讓愛的陽光洒滿人間。
一滴水可以折射整個太陽的光輝,一個細節可以映照干部作風的好壞。“七一”走訪慰問要搞,但是群眾路線更要走,群眾觀點不能忘,優良傳統和作風不能丟。要將“七一”慰問當做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自覺接受群眾的檢閱,從而促進干部作風的大轉變、群眾幸福指數的新提升。
(倪洋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