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陳繼儒先生在《安得長者言》中忠言勸解世人:“貪貧相近,做人切近”。“貪”與“貧”,從兩個字的字形一看便知,十分“相近”,但陳老先生所說的“相近”,其實還有其更深層次的含義。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貪”與“貧”兩字之間,其實就那麼一小點的區別,一旦抹去那一小點的區別,“貪”字就極易變形為“貧”字,即貪得無厭的結果,常常並非富有,到頭來卻是一貧如洗,甚至“貧”得連生命都保不住。
俗話說:“難耐清貧莫為官。”淡泊而志明、貧賤而不移,是對每一位黨員干部思想素質和道德追求的真實考驗。縱觀歷史,青史標名、流芳萬古者,大多數都是兩袖清風、一身正氣,都能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也擋得住誘惑。正如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說過的,“清貧,潔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堅守清貧,本應是每一位黨員干部的執政本色,而在我們現實當中,從古至今,堅守不住清貧,忍耐不住寂寞,抵擋不住誘惑,貪圖享樂者有之,身陷囫圇者也有之。清朝乾隆皇帝寵臣——和珅,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重權,貪贓枉法,橫行一時,結果入獄,貪污的八億兩白銀被查封充公,落得個身陷囹圄、傾家蕩產﹔建國初期的張子善、劉青山……居功自傲而“貪”,結果也未能因對革命有功而被赦免,連性命都搭進去了,可謂貧得無法再貧﹔改革開放大潮中的陳希同、成克杰、陳良宇、劉鐵男等一大批高官,拿著黨和人民給予的權力作權錢交易,有的被判入獄,有的畏罪自殺,有的依法處死……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筆者認為,真正讓一個人滿足的,並不是經濟富足,而是“精神滿足”。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干部,堅守清貧,雖然並不是要去重溫“吃野菜、啃皮帶”的貧寒歲月,更重要的是要不忘革命本色,精神上的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必須時常給自己打“預防針”,堵住每一個貪欲的缺口,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遠離貪欲之害﹔必須堂堂正正做人、干干淨淨做事、清清白白為官,以奉公守法、廉潔自律的良好形象立足於崗位,自覺以“不貪為寶”,拒“貪”之門外,留終生清白於世間,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