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以筆者觀察,大凡貪官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令智昏、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騎著驢騾思駿馬”,“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見棺材不落淚”,對金錢、物質、利益乃至權力的追求永無止境、永不滿足,以至“一條道上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最終政治生命壽終正寢,輕則身陷牢獄,重則腦袋搬家。
由此,筆者不禁想到一則《鳳凰帶著哥倆到太陽山上撿金子》的故事。故事說,老二到太陽山,隻撿了兩塊金子,認為已經足夠平時用了,就和鳳凰一起下山。而老大則不然,他貪得無厭,甚至想把整個金山搬回家去,不聽鳳凰的勸告,直撿到太陽出山,結果他被活活燒死了。以筆者之見,其中的老大,很像那些貪婪無度、不肯收手的貪官。
那麼,人生在世應當如何對待金錢和功名利祿?筆者以為,正確的態度應是淡泊明志,清心寡欲,嚴守道德底線,不為金錢所困,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權欲所制,並做到慎終如始,那樣您就會因“知足”而得以“常樂”,就會因“多予少取”而“無愧我心”、無愧天下、無愧人民,您的人格就會因此得到升華。
古人雲:“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在中國史上有關故事很多,如介子推“有功不受?” 、鮑叔牙讓賢、孔融讓梨等等都被傳為佳話。在當代也不例外,如毛澤東自降工資、周恩來“不當接班人”、朱德不領“元帥薪俸”、陳雲不願與“毛劉周朱”並列、粟裕“兩讓司令,一讓元帥”、甘祖昌自願回鄉當農民等等,都被視為做人的楷模。
說到“知足常樂”,有的人也許認為它是一種阿Q精神、是一種“酸葡萄”理論。竊以為,有這種想法的人,“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是片面地看到了“知足常樂”的表象,而未看到“知足常樂”的實質。“知足常樂”的實質是“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是騰出精力、甩掉包袱、輕裝上陣、開拓進取,為人民干大事。從這種角度上說,“知足常樂”不但是一種至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執政能力。
《老子》中講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優秀共產黨員的典型吳仁寶曾經說過:“一個人擁有黃金數噸,也只是一日三餐,家有廣廈萬間,也隻睡一張床”。毋庸置疑,“知足”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它出感染力、感召力、向心力,從而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在為官之道和為人之道中,培養“知足常樂”的情趣,著實讓人受益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