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干部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風氣多年積累,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慣性,吃喝既被當作工作方式,也被認為是感情交流渠道。“大吃大喝是負擔,沒有吃喝有壓力。”(5月19日 《瞭望新聞周刊》)
當筆者剛一讀到這句話時,委實嚇了一跳,“沒有吃喝有壓力”,這是怎麼回事,壓力從何而來呢?實在是令人費解。待讀罷全篇報道,才“恍然大悟”。原來,在有些干部的眼中,被人請吃唱喝才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成天有吃有喝才會被領導認為“能力強”、才可能“受重用”。相反,如果飯局少則“擔心‘淡了感情’、被‘圈子’邊緣化”,又害怕“不被領導看中提拔、今后怎麼在官場上‘混’”。聽來似乎也有些“道理”。
干部行不行,飯局上見水平。對某些領導而言,這是“考察”一個干部是否忠誠、能干的很好的“平台”,也是自己被人重視、受人尊重的最直接地體現﹔從部分干部來講,飯局則是向領導表現、推介自己的好“舞台”,是向“圈子”靠攏、與“官場哥們”?混的前沿陣地。於是乎,在推杯換盞中解決了問題,在你好我好中增進了友誼,在兄弟哥們兒中融洽了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飯局少了、吃喝少了,對某些領導或普通干部來說確實是影響不小、壓力也大。
自中央號召“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以來,雖然各地大吃大喝之風有所遏制、鋪張浪費現象有所改觀,可在有些地方依然是“暗流涌動”。因為這對一些干部來說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甚至為此感到有壓力,進而擔心、抵觸。然則,不知他們有沒有考慮過來自中央“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的壓力,不知他們有沒有顧忌過群眾冷漠的眼神、不絕的聲討,不知他們有沒有擔心過脫離群眾的危險。不怕這樣的壓力、危險,卻隻擔心自己的前途、隻顧及個人的面子有了壓力、受到了“威脅”,竊以為這是本末倒置。
公款吃喝歷來為群眾所詬病,且多年來盡管出台了多個文件卻依然禁不住各級官員的“一張嘴”,更讓公眾的不滿之情不斷發酵。毫不客氣地說,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必將使黨群、干群關系越來越疏,群眾離我們會越來越遠,脫離群眾的危險會越來越近、越來越大。作為人民公仆理應分清主次,把個人名利看得淡些,把與群眾的感情變得濃些﹔把個人的面子看得輕些,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些﹔不去考慮被“哥們兒”邊緣化,而要擔心是否被群眾邊緣化,時刻警惕脫離群眾的危險﹔拋開官場“小圈子”,融入群眾的大圈子﹔不要飯局這個陣地,投入到為民服務的主戰場。中央高層對規定、禁令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樹立了典范,各級領導、廣大黨員干部就應積極響應、認真踐行,不斷改進作風,加強自我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樹立起公仆的良好形象,發揮好黨員、干部的模范作用,打造節約型機關、清廉型政府,從而使得干群關系更加和諧、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更加濃厚、黨的執政地位更加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