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涪陵區白濤鎮石門村小學位於海拔700多米的山上,距離城區有近兩小時的車程,學校有219名學生,11名老師,屬完全小學。記者近期到這所學校採訪發現,學校面臨著嚴重的教師結構性短缺,近十年沒能招來一名教師,一名教師教五六門課程的狀況普遍。
數學老師李廷軍的音樂課
音樂課前,孩子們都滿臉興奮。記者悄無聲息地走進教室,坐在最后一排一張陳舊的課桌上,成了這節音樂課的第20名學生。
上課的老師名叫李廷軍,今年40歲,在這所學校已經工作了21個年頭。他當年的專業是數學,現在除了教數學外,還要教語文、音樂、書法、體育等6門課程。本來算上校長,學校勉強能夠為每個班級配備兩名教師,但六年級的語文老師因病休假,李廷軍隻能所有課程一肩挑。這種生活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星期。
斑駁的黑板上,工整地抄寫著歌詞。“同學們,今天我們學唱《歌唱祖國》。”李廷軍說著,走到“力桑”牌錄音機前,小心地按下播放鍵:“五星紅旗迎風飄蕩,勝利歌聲多麼響亮……”完整放了一遍后,李廷軍便開始一句一句教給學生。
李廷軍嗓子有些沙啞,但仍賣力地將聲音提得很高,震得狹小的教室嗡嗡作響。孩子們都學得很認真,雖然已經連續多節課面對同一個老師,但每周兩節的音樂課還是非常能夠調動他們的興趣。
很快,孩子們便將歌曲完整地唱下來了。李廷軍便又做起“指揮”來,他的動作有些機械,有時甚至合不上拍,可孩子們的每一遍演唱,都深深進入記者內心。
一節課下來,李廷軍難掩疲憊。“幾年前國家就提倡素質教育,可是對我們邊遠山區來說這還非常遙遠,我們沒有必要的硬件,甚至沒老師,很多課程雖然排在了課程表上,卻沒人能上,我教音樂真是力不從心。”他說。
十年招不來新教師
為緩解教師壓力,石門村小學校長朱文友也教了4門課程。在他看來,教師短缺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我們學校11名教師中,50歲以上的有7名,其中兩名年內退休,一名長期病假。”他說。
朱文友說,石門村小學原則上兩名老師教一個班的所有課程,每名教師平均教3門課,每天上3課時。但由於老年教師多,經常有人請病假,一名老師6門課一肩挑的情況比較常見。2003年以來,學校連年向教育主管部門要老師,得到的答復都是“招不到”。
朱文友認為,學校地理位置偏僻是招師不力的主要原因。從涪陵區到石門村小學要轉兩趟車,走至少兩小時的山路。此外,村裡物資匱乏,連日常生活用品都無法買全。
與石門村小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靠近涪陵城區的學校師資相對比較充裕。涪陵區磨溪小學隻有40多個學生,老師卻有10余人﹔白濤小學230余名學生,教師也有28名。
工資待遇低也阻礙老師下鄉。作為學校少有的幾名擁有中級職稱的老師,李廷軍的月薪隻有2800元左右,而在2009年實行績效工資前,他的月薪隻有1500元左右。
此外,教學資源匱乏難免讓一些老師“無用武之地”。朱文友說,學校隻有一台錄音機、一台辦公電腦,很難吸引音樂老師,即使來了,也難長期干下去。
期待新政策招來新教師
涪陵區教委黨工委書記彭沛表示,石門村小學存在的教師短缺狀況屬“結構性缺失”。“重慶市有關文件要求農村學校師生比在21︰1至25︰1之間,按照文件,石門村小學的教師數量符合規定。”但他同時表示,農村學校學生人數整體偏少,因此相匹配的教師數量普遍不多,很多學校沒有編制留給音體美的教師,隻能讓現有的教師多教幾門課程。
近年來,伴隨農村引進教師困難,農村學校教師的結構性短缺有演化成整體性缺失的傾向。“涪陵全區編制在農村學校的教師共有6184人,其中50歲以上1394人,如何填補他們退休后留下的空缺是個大問題。”彭沛說。
涪陵區教委組織人事科副科長蔣顯全說,涪陵區龍潭鎮第十七中學是區裡重點學校,該校連續3年招地理老師,每次都是報考的學生嫌路遠而不願意去,實際上這所學校的條件要遠遠好於石門村小學。由此可想而知,為石門村小學補充一名教師該多麼困難。
為了鼓勵教師下農村,促進城鄉教育均等化。從今年起,涪陵區地方財政計劃每年撥款600萬元,為邊遠農村學校設立20萬至50萬元不等的校長基金,主要用於教師的培訓、獎勵等。
石門村小學也得到30萬元的校長基金,朱文友期盼這個基金能產生積極效應,為石門村小學招聘來新老師。“期盼國家的重視能夠為鄉村教育帶來更多改變,農村的學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朱文友說。(半月談,記者 韓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