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村教育人才短缺從三方面入手
2012年11月13日晚,在十八大新聞中心舉辦的網絡訪談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想要解決農村教育人才短缺的問題,可從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補充機制,讓農村教師下得去。在部屬師范大學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共招收6.3萬名學生,畢業生中的92%到中西部中小學任教。實施了特崗計劃,招聘30萬名畢業生,其中80%留在當地從教,給農村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
二是改善地位待遇,讓農村教師留得住。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向農村地區傾斜。實施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改善農村教師居住條件。最近,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提出,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實施工資傾斜政策﹔對在農村地區長期從教、貢獻突出的教師加大表彰獎勵力度。
三是提高業務水平,讓農村教師教得好。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幫助350萬名農村教師提升素質。各省也都面向農村教師開展大規模培訓。把好“入口關”,積極推進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改革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落實向農村學校傾斜的政策,建立健全農村教師職業發展通道。
袁貴仁表示,教育部未來將在改善農村教師待遇、加強培養培訓、推動城鄉教師流動等方面下大力氣,努力把農村教師素質和農村教育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央視網,記者 鄭根嶺 周紅艷 程沖)
地方聲音
“編制短缺”成農村教育發展瓶頸
按照國家對教師配備數量要求,我國多年來一直執行學生教師“19比1”的比例。但是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這樣的編制設定明顯落后。教師編制數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要,教師不能生病、不能請假,農村音體美專職教師尤其短缺……
在太原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組織召開的幾次義務教育發展座談會上,教師編制不合理、缺編嚴重成為各方代表普遍反映的問題,教師編制不足成了影響教育事業長遠發展的瓶頸。
教師短缺問題嚴重如今,隨著農村人口外出到城市打工,很多家長把孩子帶到了城市讀書,農村學校萎縮明顯。在農村生源流失的同時,教師編制也越來越少,很多百名學生以下的學校面臨著“拉不開栓”的局面。
按照國家規定的師生比“1比19”的比例,一所擁有百名學生的小學,隻有6個教師編制,其中包括了校長。這6個老師要帶六個年級的所有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美術、體育、音樂、綜合實踐九門課程。這意味著一個老師帶一個年級的課程。理論上來講,這些教師都要做全科教師,門門課程都能拿得下來,而且平均每個教師一周要上30節課,遠遠超出了普通教師的工作量。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事情,如今卻成為不少農村學校的真實寫照。由於編制有限,大多數學校選擇先配語文、數學等主課教師,這樣音體美等課程大多數都由語文或數學老師兼任。老師負擔過重,教學質量難以保証。
校容量大的學校,情況雖然好了很多,能保証各個科目的專職專任教師,但依然問題重重。
按照目前的編制比例,大多數學生都是教師全員代課。教師崗位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一位校長無奈地表示:“我們的老師不能生病、家裡不能有個事情。因為他要是不來上課,他的班級可能就沒人帶了。”
盼望更合理的教師編制核定政策在編制限制下,很多教育的正常工作由於缺乏儲備教師而舉步維艱。
太原市教育局師訓處處長李瀛介紹,教師培訓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重要內容,但是要想抽調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卻是個難題。比如“國培計劃”,國家每年投入兩個多億來培養“種子教師”,太原市每年大概有300個名額。但是由於“國培對象”都是骨干教師,這些教師在學校承擔著教學重任,要抽出幾個月參加培訓都非常難。
太原市教育局人事處處長郭平玲也表示,目前我市每年新招聘教師數量和自然退休數量大體相當,教師數量並沒增加。這些新教師一入職就上崗,缺乏足夠的學習時間。而部分縣區由於教師數量超編,已經有四五年沒有招聘新教師。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不同的學段增加了諸如綜合實踐、通用技術等新的課程。但由於教師編制不增加,專職教師短缺明顯。
對此,太原市教育局負責人認為:“合理的編制設置應該有一定比例的空編,這樣將有利於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太原日報,記者 岳娟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