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半月談:尷尬的村小 十年難招一教師

韓振
2013年05月21日09:02   來源:半月談網綜合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農村教師期待更多公共政策陽光

  900多萬名農村教師經年累月默默耕耘在艱苦清貧的環境中。他們的愛與堅守,扛起了我國農村教育的一片天,為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年來,以推進教育公平為重點,國家出台了免費師范生、“國培計劃”、“特崗計劃”、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農村學校教師周轉房建設等教育新政,為農村教師實實在在地辦了幾件大事。

  然而,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依然是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如何實現農村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如何解決農村教師面臨的收入、待遇等實際問題?如何完善教師管理機制?要造就一支規模宏大、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農村教師隊伍,就需要應對這些現實問題,讓更多的公共政策陽光照耀農村教師。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龐麗娟持續10多年關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她認為,現階段農村教師面臨的數量短缺、待遇偏低、教師培訓保障機制缺乏、老齡化突出、結構性學科教師短缺和穩定性差等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待遇的提高。

  在政府教育財政著力向農村教育傾斜的背景下,農村教師待遇到底怎樣,有沒有提高?“有,但遠遠不夠!”龐麗娟斬釘截鐵地說,根據她多年的調研,中西部農村教師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平均月收入500元至700元,如今到了1200元左右,確實有一定提高,但與其他行業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龐麗娟認為,應依法落實教師的法律地位、身份、待遇,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水平。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國撥工資這塊解決得很好,津補貼則沒有很好地落實。“建議國家設立農村艱苦地區教師特殊崗位津貼,給農村教師以激勵。”龐麗娟說,目前,很多農村教師沒有醫療、養老等“三險一金”,應抓緊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雖然這些年來,我們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不能忽視城鄉差距的客觀存在,在資源配置、政策走向、經費投入等方面要本著努力縮小差距的原則,更多、更積極地向農村地區、偏遠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涂文濤說。

  農村教師素質怎樣提升

  “農村教師長期缺乏培訓條件,在教師培訓的經費、機會等方面沒有保障機制,導致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專業素質較低,教學觀念、教法陳舊,對新課程不熟悉,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求。”龐麗娟表示,教學任務繁重,教師數量不足,培訓經費不足,使部分農村教師無法外出參加培訓。

  “作為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建設水平和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民盟中央副秘書長陳幼平在調研中發現,當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人員規模總體較小,且定位模糊、重心偏離,熱衷於辦各種補習班、學歷教育班,主業不興,副業繁榮。從事教師培訓的專任教師數量少,培訓機構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此外,教師培訓機構的建設缺乏必要的政策依據,目前仍沒有明確的辦學條件標准,處於“邊緣地帶”。

  陳幼平認為,縣級教師培訓機構應進一步提高為農村教師發展服務的意識和質量,提高培訓目標、內容、課程、方式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採取措施加強培訓團隊的能力建設,加強培訓者培訓。

  對此,龐麗娟建議,建立農村教師培訓財政投入的保障機制,明確責任主體,由中央、各級政府納入財政預算。同時,針對目前一些教師培訓機構不適應教育改革的實際,建立對培訓機構資質進行考核的評估機構,根據相關資質指標體系進行動態評估。

  農村教師崗位如何吸引人

  “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農村教師隊伍長期存在進不去、留不住的情況,造成了農村教師隊伍的不穩定。”龐麗娟說,特崗教師、免費師范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農村教師數量的不足,提高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總體素質,但覆蓋面、數量較小,而且相當一部分免費師范生並不能下到最偏遠的農村學校。

  她建議將免費師范生的范圍擴大到地級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師范院校,採取訂單式培養,為當地留住人才﹔同時建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督導評估、公示、問責制度,將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責任列入對各級政府部門、主管領導考核的主要內容。

  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將農村教師崗位吸引力不強的症結歸為無法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渠道通常就是自培和外援。外援是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

  王東林認為,很多優秀畢業生寧可在高校拿微薄收入,也不去有同等收入水平的農村學校,問題的關鍵在於農村校缺乏發展機會。他建議,建立相關制度,保障農村教師上升渠道通暢,要求校長、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員必須有一定農村學校的從教經歷,在政策上予以引導。

  長期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讓涂文濤對農村教師的引進有切身感受。他認為,一方面,要千方百計通過多種渠道吸引人才到農村任教,除了國家層面,各地也應該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另一方面,需要新的辦法、新的思維,允許在農村學校任教達到一定年限的教師合理流動,同時提高待遇,使農村教師崗位更具吸引力,使教師的流動形成良性循環。(中國教育報,記者 柴葳 劉琴)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