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採訪,本刊記者的足跡遍及12個省市。據觀察,會議研討、檢查評比帶來的公款吃喝明顯減少,但對300余名基層干部發放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83%的受訪者認為目前最經常的公務接待活動仍然是吃飯喝酒。一些地方干部坦率表示,跑項目憑接待,要資金靠喝酒。“接待就是生產力”,話雖不好聽,卻是實在話。(《瞭望》)
“接待也是一種生產力”,正在不少地方成為當地干部的信條,更在實際工作中演變成現實。許多基層干部其實同時身扮多角:既是這種風氣的受害者,又無奈地成為助長者,而有時,又是受益者——此番局面的形成,讓公務接待頑疾極難根除。公務接待不僅讓一些地方不堪重負,行政成本因之水漲船高,公共資金由此被擠佔壓縮,更極大地敗壞了黨員干部的公共形象,揮霍黨的政治資源,透支黨的信任資本。
公務接待,所以能“出形象”“出效益”“出政績”“出生產力”,說到底,有兩個原因,一是官員、地方政府的評價體系過於“唯上”,常常是“說你行你就行”﹔另一方面,也與現行行政審批制度有關,對一個地區的項目、資金投入,有較大的審批自由度,權力一旦有了尋租的空間,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討好權力”現象必然地出現。
“唯上的公務接待”其潛台詞是:接待好了,可能獲得上級單位的資金支持或者是項目支持﹔接待不好,可能會失去這些潛在好處,甚至可能帶來其它不良后果。因為需要公務接待的不是官員,就是官員的家屬,都是惹不起的角色。如果接待單位怠慢了這些人,后果不僅可能是對負責接待的當事官員的未來發展不利,而且所在單位想獲得有關部門的支持也可能會增加難度。
“為了審批的公務接待”,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跑關系”,是一種變相的送禮、給好處。在當下中國,政治體制有待完善,行政改革相對滯后,“權力尋租”五花八門。權力層級越高,權力掌握的公共資源越多,往往是“批文擋路,金食為開”,成為“權力尋租”的腐敗溫床,它損害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形象,違反了國家有關財政支出的規定,造成了不同消費主體的不公平待遇。同時,加重了公務接待單位的負擔,造成了財政資金的浪費。
接待方面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接待背后利益鏈的改革或許更為重要。這首先是要簡政放權,解決政府權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彌補“缺位”,隔斷“越位”,糾正“錯位”為公務接待提供良好的權力制約社會基礎﹔其次,要通過公開的規則提高基層政府的可支配財力,財政收入的重心應適度下移﹔最后,各級政府的預算約束都要從“軟”趨“硬”,並用法律、制度的手段保証用錢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隻有這樣才能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政府,為實現政治清明的“中國夢”凝聚更多的正能量,讓“中國夢”更快的照進現實。(醉枕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