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這句雷語注定在網絡熱語排行榜上高燒不退。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原有的行事准則很多已無法適應社會新的發展態勢。不得不說,一些政府部門在公共信息的供給上“做得不夠好、應對不恰當”,部分專家受利益驅使喪失了公正立場,影響了公信力。因此,出現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牆”,從這個側面說,老百姓成“老不信”,是必然的,也是客觀的。
但我們更應該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繁榮,但中國的社會信任卻未能得到同步發展。諸如昆明煉油項目,面對網民和公眾反映的問題與訴求,昆明市政府、相關企業、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主流媒體,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民主懇談會等多種形式,以平等、坦誠、包容、理性的態度集中、持續進行了回應和解答。可是,5月16日,昆明部分群眾上街聚集,表達對PX及煉油項目的質疑,一度造成市內現場交通堵塞,擾亂了廣大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群眾對保護環境的深切關注和參與熱情,與黨和政府的主張和目標是完全一致的,而有人卻採取上街聚集等這樣一些不理性的甚至過激的行為,不免讓人感慨: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天下還有沒有信任存在?
要讓老百姓回到“老相信”的年代,已經不可能了,但習慣性質疑,老是“老不信”也不好。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所說:“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可以說,一個缺乏信任的民族沒有希望,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家沒有未來。大到社會,小到個人,沒有信任,便如大海裡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標識。
要讓老百姓走出“老不信”的怪圈,達到能相信,真相信,需要政府給力,不慨嘆“為什麼謠言跑得那麼快”,積極反思“為什麼真相總遲到”,不責怪“不明真相”的人,努力想辦法建立並完善相關制度以便公眾能在第一時間了解真相。同時,更需要廣大民眾保持清醒和理性,主動自覺地維護發展穩定的大局,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通過正常有序的渠道,合理表達訴求,從“老不信”的怪圈中走出來,在溝通協商中達成共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規范活動,為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共同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