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近,安徽合肥將掀起新一輪的“清房”行動,重點清理黨政干部違規建房和多佔住房問題。包括合肥市公務員在內的三類人員都須將個人擁有房產情況如實上報,以交組織查証,一旦發現違規佔房一律收繳。(據5月15日人民網)
話說合肥的“清房行動”可以追溯到2005年。這一次范圍更廣泛,內容更全面,程序更嚴密,懲治更嚴厲。從對象看,合肥全市在職干部(包括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在職在編人員)和國有控股企業負責人都需上報房產情況。內容包括違法違規買賣土地、建房、佔房,“小產權房”等問題。從程序看,首先所有干部須如實填寫《干部房地產主要信息公示個人填報表》,在工作單位內公示。在自查階段后,國土、規劃、房產等部門將對登記表進行聯合核實,一旦發現違規佔房一律收回。合肥“清房”行動整體聯動,措施嚴格,嚴防作假,發現問題堅決嚴厲問責,嚴懲不貸,確保不漏一人,不漏一房,彰顯出勢要打贏這場“硬仗”的信心和決心。
中國人自古就有不解的房子情結,它象征著家、親情、財富。有些人為了一套房奮斗終身甘做“房奴”,也有些人兩三代人同住一屋,可一些領導干部卻利用職權超標准住房、多佔住房、違規建房,引發民眾的強烈不滿。他們有的拉關系、找領導,多謀房﹔有的調一處,要一處,多佔房﹔有的把多佔住房過戶給子女﹔有的秘密出租或出售從中漁利。這既阻礙了國家房改政策的落實,更助長了腐敗的滋生蔓延,損害了干部形象,影響了干群關系,違背了社會公平。
近年來,經媒體曝光的陝西“房姐”、廣州“房叔”、鄭州“房妹”、廣東陸豐“房爺”等等,這些“房氏家族”無不具有“多戶口、多房產、多投資”的特征,不斷刷新的房產紀錄一次次挑戰著公眾的心理承受底線。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親戚”們因為房子被挖出。是時候打一場徹徹底底的“清房”攻堅戰了。 為何“房親”們如此猖獗?是真就無人知曉還是無人能管?“房親”案例折射出干部財產信息的不透明、監督的乏力、反腐敗制度的漏洞,背后的根本原因則是權力濫用。權力一旦少了約束,后果堪憂。 根治干部房產亂象,第一道“閥門”就是信息的公開,也就是多少年呼之欲出的干部財產申報和公示。據說當初廣州為吸取“房叔”教訓,擬試點非市管干部“家庭財產申報”,以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力度。合肥“清房”行動的第一步也是個人登記報告。上報房產信息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貪污腐敗,可是讓個人主動申報,申報信息的真實性就值得細究。如果有人瞞報或者弄虛作假,申報的意義何在?清房行動還能否起到效果?有報道說,“房叔”在2011年和2012年的財產申報中,聲稱自己和兒子各有一套房產。那此前有關部門的所謂核實、審查是不是就成了一紙空談?
可見,治理干部違規佔房,從房產公示這個源頭上治理是沒錯的。“晒”固然重要,但絕不能止於“晒”,更重要的是后續的核實和懲治。不光要“晒”,還要有相關的配套制度保証“晒”得全、“晒”得真,決不能裝裝樣子,治標不治本。 此外,還要探索建立一套有效可行的長效機制,防止“糾而復生”或“由明轉暗”,決不能“一收了之”。
合肥歷經八年打響的“清房”攻堅戰的確值得各地學習借鑒,用嚴密的部署、嚴格的措施、嚴厲的懲治勇敢地向干部違規佔房“亮劍”,真正把“把權力關進籠子裡”,讓天下百姓“安得廣廈千萬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