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一些機關單位干部不管是撰寫工作總結、領導講話,或是業務信息,都習慣引用具體服務對象的話,一來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真實性,二來用以表明這項工作抓得實、得到了大家的好評。但是,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替人說話”。
有的服務對象明明不是這樣說的,但為了體現成績、符合說話者身份,撰文者“添油加醋”,對原話進行修改,有的甚至改得“面目全非”﹔還有一些撰文者,根本就沒有下去調研,也有沒詢問過服務對象,直接杜撰一個人出來,猜想他會說些啥話,寫進文稿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進文風,要在“短、實、新”三個方面下功夫。說嚴重點,“實”可以說是文章的生命,如果一篇文章盡說些脫離實際的話,甚至是“假話”,何言其它。特別是當事人發現這不是他說的話,其它人覺得當事人說不出這樣的話時,將會嚴重影響機關形象。
文風連著作風,作風影響文風。一些撰文者喜歡“替人說話”,根在作風不實。試想,一名務實的撰文者,他會“替人說話”嗎?一個經常下基層調研,一個經常與服務對象交流的撰文者,滿腦子都是素材、都是服務對象說的話,他還用得著“杜撰”嗎?
可見,長坐機關、不入基層,聽匯報、看資料,是很難掌握第一手材料的,特別是群眾說的那些生動語言。期待更多的文字工作者,能夠樹立嚴謹的工作態度、務實的工作作風,擠出時間,多到基層走走,多和服務對象交流交流,才能杜絕“替人說話”,寫出更好的文章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