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消費“收緊”,奢侈品銷量應聲“下落”,一些奢侈品牌高增長隨即遇到“瓶頸”。貝恩公司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增速為7%,與前兩年30%以上的增速已有一定落差。(人民日報 5月2日)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和各地方政府“配套規定”的相繼出台,公款消費奢侈品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在奢侈品消費巨額數據的背后,仍然暗藏著公務浪費、權錢交易的需求。據某奢侈品牌店介紹,為了適應中國消費市場的“特點”,不少奢侈品牌都“入鄉隨俗”,給予購物者最大限度的“方便”,買動輒上萬元的奢侈皮具,開發票可以是“禮品”,也可以是“工作服”,顯然為了報銷方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奢侈品購買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了購買奢侈品,可以如此鑽漏洞也讓人大吃一驚。
在中央的如此嚴厲的規定下,仍然有許多的“灰色空間”給官員帶來“灰色收入”,應該值得我們深思。如果地方政府對八項規定一旦執行不嚴格,不僅是奢侈品,各種腐敗現象必然反彈。如何避免奢侈品甚至是腐敗現象的反彈,監管部門要“未雨綢繆”。一是要加強財政資金管理,切斷公款送禮的資金源頭﹔二是對預算外資金加強管理,遏制這部分資金的挪用。三是加大對權錢交易的打擊力度。隻要從源頭上著手,加大監管力度,腐敗現象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腐敗才能無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