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政治局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出台以來,公款吃喝之風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也有一些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意孤行,處心積慮,頂風違紀,“變明吃為暗吃”,想出了不少花招絕招,讓人眼花繚亂。以筆者之見,公款吃喝“躲貓貓”,主要呈現五種新特點,堪稱五大“變身術” :
一是“變地點”。有的公務宴請轉入“不對外營業”的私人會所,一般地處曲徑通幽的公園古寺、胡同裡弄,亭台軒榭,小橋流水,環境優雅,外有保安站崗,普通百姓難以涉足,讓參與者覺得“很安全”。
二是“變標准”。有的單位在內部食堂以“工作餐”名義舉行公務接待,而實際接待標准遠超“工作餐”之上,從五星級飯店臨時邀請大廚掌勺,鮑參翅肚、名酒名煙一樣都不少。
三是“變名目”。有的公款吃喝在發票上做文章,以“培訓費”“差旅費”“住宿費”等名目入賬,有的結賬時分開幾張發票,有的單位則以個人名義結賬,將公務宴請美其名曰“家宴”。
四是“變包裝”。“喝茅台撕商標”“礦泉水瓶裝白酒”“‘紅塔山’盒裡藏‘熊貓’”已成為不言之秘,換包裝目的就是掩人耳目,不僅煙酒,連人都要換包裝,“不開公車,租車赴宴”成為“新時尚”, 還有的干脆用免費停車的牌子遮擋公車車牌。。
五是“變思路”。以前官員大都講面子,非高檔飯店不去,現在也學會將就,公款吃喝轉戰農家院。那裡綠樹掩映,朴實無華,樓層不超過兩層,設有幾個包間,很少為外人注意。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人們也許要問,公款吃喝風為何路禁不止、暗流涌動?筆者以為,其中,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中國是人情社會,許多事情暗箱操作空間大,在許多情況下,不吃不喝辦不成事,正所謂:“酒杯一端,政策放寬”,招商、競標、提拔、跑項目等等,都要吃喝開路,以致許多干部“喝壞了肝”、“吃壞了胃”。克服的辦法,主要靠制度說事,把公務招待放到陽光下暴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