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震中一座百年老宅巍然屹立,堪稱“屋堅強” 。7戶張姓人家震后在這裡照常生活。張家大院為瓦木結構四合院,坐落於蘆山縣龍門鄉古城村山腳下,主人之一張大金說:“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老宅,在地震中除了屋脊脫落幾塊瓦片外,沒有任何損傷。”長征期間,這裡曾是紅30軍司令部。(據4月23日新華網)
蘆山龍門鄉古城村的這座老宅,歷經了一百多年來的風霜雨雪、紛飛戰火,特別是近5年來還連續經歷了汶川、蘆山兩次強震,卻依然屹立於天地之間,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千。
不過,看到這屹立於天地間的百年老宅,讓筆者想到了蘆山地震后,寶興縣幾乎所有房屋受損的慘狀,而且還包括汶川地震后據說能抗8級地震,並且才建成4年左右的重建房。這讓筆者也想到了以往新聞中不震自倒的“樓歪歪”、“房脆脆”,以及不禁風雨的橋梁和道路等現代建筑,筆者不得不感嘆,難道建筑物也像“姜是老的辣”一樣,是越老越“堅強”?
其實,當今科技的發達程度,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無法相比的。就建筑科技來說,不管是建筑材料、建筑工藝,還是建筑理論,現代科技都要大大優於一百多年前。例如,對於一百多年以前的人來講,當時並沒有什麼地震等級的說法,因為裡氏地震等級是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科學家制定的。但是,就是這樣,現代建造的能抗8級地震的建筑卻依然敗給了一百多年前的老屋,真是讓人感到汗顏。
百年老屋地震中勝了現代建筑,說明建筑要想堅固,不僅需要使用更好的建筑材料和不斷改進建造工藝,更重要的是在建造時要有更大的責任心。我們知道,古代建造房屋,大多都是自建,即使請人代建,房屋的主人也會對房屋的建設情況進行仔細的檢查驗收,以確保房屋建造的高質量,這是他們自己在對自己負責。而現在的房屋建設,很少有人會自建,不管是建造單位,還是檢查驗收的房管部門,都很少有人把房屋當成是自己來建來管,所以才導致“樓歪歪”、“房脆脆”的頻現。
所以,筆者認為,當代的建筑要想變得“堅強”,這就要求不管是承建方,還是監管、驗收方,都必須增強責任心,把這些建筑當做是自己的來建來管來驗。這就必須從制度上著手,讓建筑的質量與各方的政治、經濟利益挂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