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4月15日報道,今年春節后,遼寧沈陽高檔飯店門口的公車大幅減少,但一些私密性較強、消費檔次比高檔飯店還高的會所生意卻十分興隆。仔細觀察,原來是公款消費“呼叫轉移”的結果,一些單位領導採取讓司機把自己送到會所后公車立即返回、餐后再接的謹慎策略。
讀了這條新聞,真讓人為這些官員感到悲哀,這確實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突出表現。我不知道這些官員究竟是怎樣看待上級與下級、個人與組織關系的,但這種陽奉陰違的做法確實與黨員干部的身份極不相符。特別是聯想起近一階段,一些地方把公款吃喝從酒店飯店轉移到內部食堂或私密會所,把茅台酒轉移到礦泉水瓶等逃離監督、遮人耳目的行徑,確實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把公款消費藏進“私人空間”,這種自欺欺人的伎倆確實暴露出了當今一些官員黨性觀念弱、思想品質差的問題。這種利用公共資源,尋租可以繼續奢華享樂私密空間的行為,是把前台的“公開腐敗”轉移到后台的“隱性腐敗”。這種拙劣的行徑不僅嚴重混淆了公與私的界限,而且,更大地污染了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確實應該“罪”加一等。
如何才能解決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如何才能剎住這種公款吃喝“呼叫轉移”的歪風?筆者認為,關鍵是板子要打到具體人身上。首先,是請吃的人。用公款請人大吃大喝,積累自己的人情,是徹頭徹尾的腐敗行為。對這種人,不僅應該讓他掏自己的腰包補公家的虧損,而且,該撤職的應該撤職,該追究刑事責任的應該追究刑事責任。其次,是吃請的人。特別是上級領導和機關。有些上級領導和機關干部,嘴上講一套,到基層做的是另一套,看見基層超標准接待自己,心領神會,裝聾作啞,有些還暗示基層吃喝必須上檔次。這確實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表現。對這樣的人,一經查處,也應該重罰,不僅要讓其威風掃地,更要讓其“吃一塹長一智”。這樣,才能殺一儆百,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使作風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