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當前,我國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約有3.4億。孩子們能否快樂、健康、自由地成長,涉及億萬家庭的幸福,事關中國夢想的可持續實現。受一些不良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部分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沖擊,出現了人格心理上的危機。
過重的學業壓力,壓抑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不完善的家,缺失的愛,使孩子過早地與孤獨相伴﹔上網成癮、網絡色情、校園暴力等“毒素”侵蝕著孩子,使他們成為“問題小孩”﹔物欲橫流、奢侈享受的過度消費風氣,使孩子攀比驕奢、丟棄勤儉……
葉聖陶先生關於“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的警示至今發人深省。孩子是一顆沒發芽的種子,最后長成什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后天的社會環境。誰來為孩子們撐起遮風擋雨的傘?誰來為孩子們創造健康成長的空間?這是對全社會的考問,也是對每一個成人的考驗。
我們必須全面剖析當代少年兒童的成長環境、心理特點、認知行為等,深層次分析把脈、尋求破解之策,使孩子們順利“破繭”,自由飛翔。
00后獨生一代的成長煩惱
“一隻幼蝶正在裂開一條縫的繭中痛苦地掙扎,有人於心不忍,拿剪刀把繭剪開,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可是,這隻早產的蝴蝶卻身體軟弱,翅膀干癟,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原來,幼蝶在繭中的掙扎是在鍛煉自己,讓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脫繭后能夠飛翔,恰恰是那顆‘愛心’害死了這隻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的形象描述,反映出我國不少家庭獨生一代所面臨的成長之痛。在3億多的未成年人中,00后獨生子女佔據多數。壓力過大、孤獨無助、挫敗感強、生存力差……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諸多煩惱,家長不能視而不見,學校不能無所作為,社會不能漠然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