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長鏈上奔跑的孩子,不堪承受之重
今年讀小學三年級的小雷,每個周末都非常忙碌。父母給他報了4個課外班:奧數、英語、作文和跆拳道,周六日各上兩節,而且幾個課外班地點相距甚遠,媽媽和他經常在外面簡單吃一點就要坐地鐵“趕”下一堂課。於是,小雷的周末往往比上學還要累。一到周五,小雷的心情就會非常沮喪。
“壓力太大了。”一位小學生用自殺作為無聲的反抗。近年來,少年兒童輕生事件屢屢發生,他們的理由多數是相同的:不能承受壓力之重。“壓力”如同隱形殺手,成為很多孩子面臨的一大危機。
現在的孩子盡管生活、學習環境遠遠好於他們的父輩,但能說他們是快樂的一代嗎?盡管他們不愁吃不愁穿,但總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隱性壓力”在蔓延滋長,讓孩子們快樂不起來。
這個“隱性壓力”是什麼?升學要考、練琴要考、畫畫要考、舞蹈要考……為上一個好幼兒園要考,為上一個好小學要考,為上一個好初中要考,為上一個好高中要考,為上一個好大學還要考。一個“考”字成鏈條,孩子們在這條無形的鏈條上拼命奔跑。
“大學的東西中學學,中學的東西小學學,小學的東西幼兒園學,幼兒園的東西從什麼地方學?胎教。”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接受半月談記者專訪時表示,層層拔高,層層加大難度,為了拔高不斷加內容,考試加難度,致使孩子們負擔越來越重。
“我聽說最厲害的有一種‘哈達卷’,像哈達一樣,卷子連在一起,長達六七頁,考試的時候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就是拼命地、不停地做,搞得孩子都成了考試的機器、流水線作業,考試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機械反應了。雖然掌握了知識性的東西,卻談不上素質。”
近期,網上熱傳的一份幼兒園孩子升小學的“豪華簡歷”,秒殺無數白領。這份簡歷涵蓋教育經歷、課外學習、體育運動、特長、參賽及獲獎情況,最后還附上“會寫300多個漢字,能進行日常英語對話等”。
馬敏認為,這是教育步入誤區的一個特例。“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表面看很對,但是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從出生到成長、再到上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長跑”,而不是“百米沖刺”。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如果起跑沒搞好,那今后就完了。
“中國的學生是最辛苦的。”長期從事教育研究的熊丙奇先生說,在應試教育環境中,競爭性的壓力層層傳遞到家庭之中,導致家庭教育被異化,親子關系變得功利。要緩解親子焦慮、改善親子關系,就必須降低考試升學壓力,均衡分配教育資源。
“其實,無論干什麼,隻要喜歡、快樂就好。”馬敏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裡根當上總統后,別人跑去祝賀他的母親,稱贊她培養了一個好兒子。而裡根的母親說:“我不僅為這個兒子驕傲,我還為另一個兒子驕傲,他雖然在地裡刨土豆,但是他很快樂,我也為他感到驕傲。”馬敏說,“這說明了一個關於人才理念的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