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后到江蘇、上海考察。李克強一行輕車簡從,每到一處,總是實打實地查民生、找問題、挖矛盾,處處體現務實高效之風。(據3月30日人民網)
從中國農村最基層到中國著名高校北京大學,再到共青團中央﹔從主政全國人口最多的農業大省河南到工業大省遼寧,再到進入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層,體恤民間疾苦、“萬事民為先”始終是李克強的思想底色與執政理念。比如,在主政遼寧期間,李克強到某棚戶區調研時翻開垃圾箱,從丟棄的垃圾來判斷居民的生活境況﹔去年年底,李克強選擇到江西、湖北偏遠山區調研,傾聽農民工和村民的“惱火事”﹔在十八后的多個會議場合,李克強拒絕官員“照本宣科”、鼓勵自由發言多談問題,並展開“打破沙鍋式”的追問......這些細節無不透露和體現了李克強銳意改革的精神,果斷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及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懷。
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又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中國需要更加自信、睿智、平實、親民、愛民、為民,又能雷厲風行、勇於擔當並能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人。從人民的選擇與具體實踐來看,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領導正是這樣的人。
作風折射黨風,關乎政風,引領民風。黨風正則政風清,政風清則民風純。干部生活作風和生活情趣,反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折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文化素養,不僅關系個人品行,也關系黨的形象,影響社會風氣。尤其領導干部的作風好了實了能起到示范、導向作用,能影響和帶動一大片。領導干部作風是社會風氣的“加工廠”,而社會風氣則是反映領導干部風氣的“告示牌”。許多干部的作風不實與腐敗問題的根子還在上級領導身上。因此,改進作風與治理腐敗既要懲處那些違法亂紀的干部,又要要求各級領導必須自覺帶好頭。但在現實中,最不自覺最愛帶頭破壞制度的往往就是領導。因此,必須下大力氣抓好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在這方面,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領導已為各級領導干部做出了榜樣。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看不到實情,甚至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各級領導干部都應自覺弘揚這個優勢,都應時刻牢記黨的宗旨,淡薄名利,遵紀守法,科學決策,秉公用權,一心為民,密切聯系群眾,拜人民為師,經常深入群眾實打實地找問題挖矛盾,關心群眾冷暖安危,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把矛盾和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讓老百姓都有致富項目,都有事做有錢用,都能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說一千道一萬,關鍵在具體行動。各級政府各個機關、單位每位干部到底在做什麼,老百姓究竟生活的怎麼樣、滿意不滿意、幸福不幸福、有什麼困難和問題,隻有親自下去看了聽了問了才清楚。再說,隻有深入基層認真傾聽群眾的意見,並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群眾才會更加信任和擁護我們。遺憾的是,當前在一些地方,盡管上級領導一年也要下一、兩次基層,一些基層干部也“被迫”到群眾中去幾次,但他們去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差使——一般是提前預定在經濟發展好、交通方便的一些地方,還要給部分群眾做了一些思想工作,上級領導去了也只是走馬觀花,或聽聽匯報,或借機吃喝玩樂一番就打道回府,而根本看不到實情聽不到最真實的話,也因怕麻煩怕傷面子怕群眾“圍堵”而不願意去看實情去聽實話,更不用說幫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了。這也是當前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下大力氣糾正這一錯誤的做法。
總之,對於下基層實打實地查民生找問題挖矛盾,李克強總理已為各級領導干部做出了表率。希望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應自覺向李克強總理學習,學習他嚴謹的工作態度、睿智的工作方法,學習他銳意改革的精神,果斷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及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懷。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並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