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聲聲,煙火紛紛。”這是3月23日記者在烏魯木齊市各大公墓走訪時看到的景象。今年清明,雖然相關部門大力倡導“文明祭祀,低碳清明”,但是採取鮮花、寫信等綠色祭奠方式的市民仍不多,燒紙放炮的市民卻不在少數,一個真正的低碳清明還尚需時日。(2013年03月26日《新疆日報》)
花團錦簇、草長鶯飛,又一年清明時分即將到來。“清明”節在公歷每年的4月5日前后,因“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而被稱為“清明”,是掃墓祭祀、緬懷追思、踏青游玩的傳統民俗節日。清明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是春耕時節到來的一個重要標志。民諺“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道出了清明時節農耕的重要意義。不過如今提到“清明”,民眾大多聯想到的是“祭祀掃墓”和“緬懷追思”。
如今清明節是我國群眾悼念逝者、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的傳統節日。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低碳生活的到來,我們也在清明節到來之際,我們呼吁低碳清明,低碳清明就是通過推廣家庭追思、網上祭掃、社區公祭、集體公祭等現代祭掃方式,獻上鮮花、植樹、祝福,等健康環保的祭掃形式,表達對故人的緬懷,也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動和祭掃陋習。更讓文明安全、環保、和諧、文明的清明節祭祀新方式能在全國逐漸盛行。這一方面,也是積極引導人們移風易俗、弘揚傳統美德,開展文明祭祀活動,另一方面這也的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那麼為什麼烏魯木齊推廣低碳清明還尚需時日?一些地方每年數以千計的人前往掃墓,整個公墓裡硝煙彌漫,鞭炮聲此起彼伏,整個墓區仿佛又回到了硝煙彌漫的古戰場,留下了不安全隱患,更與文明新風格格不入。正如此,讓低碳清明不能正確對待,更不能讓低碳清明需要時節。
3月23日,在通往烏魯木齊市東山公墓的路上,賣祭品的攤位一字排開,綿延一公裡多長。奢侈“祭品”花樣多,破壞了低碳風。 還未走進烏市逸安園骨灰公墓,遠遠就聽到了鞭炮聲。來到墓園內,記者看到墓區內殘留著鞭炮和紙屑,更有甚者,一些市民把鞭炮挂在樹上燃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到清明,“ 有些市民根本不顧墓園的規定,隨意在園區燃放鞭炮焚燒紙。” 在東山公墓草坪葬區,情景更加糟糕。盡管旁邊懸挂著“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橫幅,但幾名男女卻全然不顧,徑直走到草坪上,拿出一沓紙錢,直接在墓位前的草地上燒了起來,幾分鐘后,墓位前的一塊草坪上留下了一堆灰燼,剛剛萌芽的小草也被燒得焦黃。這裡鞭炮聲中垃圾厚。
在烏魯木齊,不僅鮮花換鞭炮、黃紙活動受到冷遇,烏市殯葬服務中心推出的另一“低碳祭祀”活動——“時空信箱”也響應者寥寥。據了解,今年清明期間,烏市殯葬服務中心在烏市公墓和逸安園骨灰公墓掃墓點現場設立了“時空信箱”,並向市民免費提供時空親情明信片、筆和綠絲帶。時空郵箱作為一種時尚、個性的紀念方式,可以將思念已故親人的絮語寫成“時空信箋”並投入“時空信箱”,與已故親人訴說開心與快樂、煩惱和憂愁,同他們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收集到的“時空信箋”將由烏市殯葬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整理並編輯成冊,作為親情文化永久收藏。可是,烏市殯葬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從早上等到中午,時空信箱”“ 裡才有兩份“時空信箋”。
為什麼?不為什麼?傳統的祭掃方式已經延續多年,舊的思想觀念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要想改變還需要很長時間和多方努力。
要讓低碳清明就在眼前,更應該打破傳統的祭掃方式,呼喚文明的祭掃方式,諸如網上祭掃方式等,低碳清明才會不需時日,而就是社會的文明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