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長蔡武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兩會特別節目時,針對群眾反應的文藝演出動輒上億元的問題,表示將進一步嚴控政府主辦財政出資的節慶活動,嚴禁使用財政資金邀請各類名人明星參與活動,嚴控在節慶活動期間舉辦大型文藝晚會。(據北京晨報)
過去幾年中,一些藝術活動特別是各類形式的晚會中,出現注重大制作、追求豪華甚至奢侈浪費的現象,蓋過了藝術本體,產生了不良習氣。與餐桌浪費、公車浪費不同,這類浪費現象因為沾上了“文化”的氣息,容易被社會忽視。當前,中央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反浪費不僅要對物質消費層面進行一次洗禮,更要從文化消費層面來一次正本清源。
杜絕文化泡沫,找准市場需求。放眼全社會,各類文化 “硬件”建設層出不迭,到處都在修建文化紀念園、文化名人館、文化基地、文化廣場,各地都在建豪華劇院,凡事都要“辦個晚會”。更有甚者,斥巨資捏造虛假古跡,建設“仿古建筑”:山東省聊城市拆了古城建仿古建筑,山西大同市斥資500億元打造明代古城,開封斥資1000億元再造北宋汴梁的繁華……凡此種種,耗費了大量社會財富,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照此發展,文化建設終將走向異化、產生偏差。事實上,這種文化泡沫,是盲目跟風的結果,觸及就碎。在布局投資文化硬件設施時要立足長遠規劃,找准市場需求,分梯度進行,充分考慮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和傾向,不能一味追求大氣派,避免扎堆、泛濫和文化資源閑置。
健全監督機制,從嚴審批各種文化活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不少人擔心這會誘發新一輪的文化“上項目”運動。針對這種情形,政府應當健全監督機制、嚴格把關,以制度的形式從源頭上遏制文化項目浪費,防止官員為了政績打造文化“形象工程”。同時,還要從嚴審批各種文化活動,尤其是要杜絕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拿政府公共財政資金請大腕明星上節慶活動、各類晚會的現象。
注重內涵建設,注重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有自己的發展規律,隻靠單純的金錢砸不出精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培養優秀文藝人才,在傳承與創新中將中華文化的歷史內蘊於豐富多樣的形式中表現出來,才能打造真正的文化藝術精品,尋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有關文化部門要集中力量做好示范,比如中國藝術節、北京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體現勤儉節約,突出藝術本體,反對比拼名人效應,反對鋪張浪費,這就為全社會樹立了鮮明的導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建設離不開文化。當前,文化建設已開始從邊緣地帶逐漸向舞台中央靠攏,人們在腰包鼓起來的同時,也在追求精神的富足。在這個關鍵時期,更要進行理性的文化建設,對文化的“饕餮盛宴”適度消費,這對於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建設文化強國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