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相繼“亮劍”,全社會掀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之風,“豪華剩宴”明顯減少,鋪張浪費有所收斂。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門,“舌尖腐敗”依然存在,甚至在中央明令禁止之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2013年3月12日《半月談》)
記得早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就曾經指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如今看來,狠剎公款吃喝歪風,仍然要靠制度、靠法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不能隻靠自覺,必須施以更加嚴厲的法制,把遏制公款浪費上升到反腐敗的高度加以對待,建立健全一整套嚴格的公務接待財務標准和審批、核准、監督制度,確保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否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所難免。
以報道為例。今年2月18日,記者暗訪了位於北京某高檔小區內的浙江省某縣級市駐京辦中餐廳,恰逢這裡舉行“答謝晚宴”。服務人員介紹,除了價格不菲的15年茅台外,就連清蒸河豚等高檔菜肴的食材,都是從南方空運而來。
在高檔飯店、酒樓遭遇“退訂潮”的同時,一些單位卻暗地將公款吃喝的“陣地”轉移到裝修考究的內部餐廳、干部療養院等處。目前,全國未納入商業酒店序列的各級黨政機關、大型國企的培訓中心超過1萬家,一些培訓機構事實上成為集住宿、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星級豪華賓館。服務項目除住宿和飲食外,甚至包括洗浴、按摩、美容、保齡球等,一些安排在這裡的會議,在小半天的議程后,安排大量時間“放鬆”。
對此,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認為,大量商業酒店序列之外的辦事處、會所、內部餐廳、干部療養院若不加以規范,極容易成為腐敗的藏身之地。“當年陳希同、王寶森、胡長清等人修建的私人‘行宮’,對外挂的不都是培訓中心的牌子麼?”
由此可見,“舌尖腐敗”變形,無疑在考問我們的監督當如何“變招”。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明確強調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這“三個不允許”實際上就是為監督如何“變招”提出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說要編織制度的“鐵籠子”、“鋼籠子”,關住隨意出界的權力,關住“暗渡陳倉”的“舌尖腐敗”,用制度建設鏟除“舌尖腐敗”生長的土壤。
如此說來,要關住“暗渡陳倉”的“舌尖腐敗”,為監督“變招”,必須建立一套越來越具體的規定,包括公務接待、公務消費,都要有一套具體的可操作的細則,亮明尺度,什麼叫正常消費,什麼叫浪費,什麼叫揮霍,都要有具體的標准,讓人一目了然,家喻戶曉。這樣才能便於公眾監督,特別是借用方便快捷的網絡監督,使制度規定長出無處不在的“眼睛”,讓“暗渡陳倉”的“舌尖腐敗”無可遁形。同時,更要明查暗訪,嚴查嚴辦,讓制度長出透明鋒利的“牙齒”,嚴格按照制度規定約束所有人,誰敢於亂吃亂喝,誰敢於“舌尖腐敗”,誰就要受到嚴懲,要有“伸手必被捉”的威力和效能。
新聞鏈接:半月談:“舌尖腐敗”變形,監督亟須“變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