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沿海一省份某廳局負責人因不堪忍受會議過多,讓人統計涉及廳局相關工作全年的開會數量,統計結果令人震驚:1068個。
一年1068個會議,意味著包括節假日在內,平均每天要開3個會。難怪有人調侃,領導“不是在開會的現場,就是在開會的路上”。開會目的是為了了解情況、傾聽意見、集思廣益,發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作為一種重要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手段,開會無疑是必要、也是可行的。但是,會議精神再好,會議部署再妙,如果不落實隻會勞而無功。
無須否認,對於“文山會海”,不少領導干部身受其累、心存反感。近年來,有的地方開設了“無會月”、“無會周”,足見其平“文山”、填“會海”的決心。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所謂的“無會月”、“無會周”最終落得個偃旗息鼓的結局。現實中,確有那麼一些領導干部,傳達上級指示開學習會,聽取下級情況開匯報會,開展調查研究開座談會,落實工作任務開部署會……一句話,離開了會議就干不了事。干部的“會議依賴症”屢治不愈,所為何來?
——討巧。有的干部,“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上級精神傳達得再好、落實得再得力,如果不開會、不行文,難免在考核驗收等環節上被視為不重視、挨批評。在他們眼裡,會議不再僅僅是凝聚共識、決策討論的需要,而成了重不重視某些工作、給不給上司面子的“重大”問題,以此討好領導。
——藏拙。空洞的會議好比“皇帝的新裝”,雖然空無一物,卻能唬人。領導干部就算沒什麼真本事,通過會議也能逞口舌之利,旁征博引讓人覺得他有思想,談高論闊讓人感到人有責任,口吐蓮花讓人覺得他有才氣,在滔滔不絕、一瀉千裡的“舌尖運動”中表現權力的威嚴、凸顯領導的范兒,讓他們油然而生一種自尊和滿足感。
——保險。從來“君子動口不動手”,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動手往往容易“攤上事”,甚至“攤上大事”﹔夸夸其談也許沒人愛聽,但成本低、風險小,講起來安全。會議何嘗不是如此?哪怕無良策一件,也終有豪情萬丈,畢竟對上面有個交待,總比在探索和嘗試中捅婁子、惹麻煩要穩妥百倍。
離開會議便寸步難行,“會議依賴症”的背后,暴露的是一些地方、一些領導干部執行力“余額不足”,是黨政機關執政手段的蒼白無力。記得有位作家曾經諷刺過一種現象:誰都覺得這事該做,誰都等著別人去做,誰都埋怨別人沒做,誰都覺得這事並不難做,誰都覺得可能確實不大好做,漸漸誰都覺得可做可不做,最后都覺得可以不做,終於誰都不做,誰做誰不該。情同此理,誰都覺得“文山會海”可憎,隻不過,誰又能夠真正從這道“山海關”裡走出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