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跑”下貧困縣對應,在以小康為政績的年代,大同縣申請到“小康縣”稱號。此后的十多年中,與其他縣比,大同縣發現,戴著不同的帽子,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頂貧困縣的帽子,不僅意味著大量資金、項目,還有來自各方面的支持。於是,大同縣看著“鄰居”藏富,自己開始了“逐貧”,並終於成功入列。(2月25日《新京報》)
得“貧困”者多助,失“貧困”者寡助,這是很多地方追逐貧困帽子的直接原因。本來不貧困,卻戴著貧困縣的帽子,這似乎顯得有些尷尬和別扭。隨著國家對貧困縣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得到貧困縣的帽子,就意味著得到優厚的扶持待遇。各種扶貧專項資金、各種補貼、各種優惠政策接踵而來,也難怪會羨煞那些並不貧困的“小康縣”。
不同的“帽子”,就意味著不同的“人生”,巨大的利益誘惑才是很多並不貧困的地方想破頭皮去爭取貧困帽子的重要原因。貧困並不光榮,但如果因為戴上一個貧困的帽子就能得到優厚的扶持,那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其實,地方這種心態是一種“貪小便宜”的心態。要知道,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才是催人奮進的最大動力。如果安坐在“貧困縣”的搖籃中,靠著國家的扶持過日子,不思進取,那麼即使這個縣並不貧困、將來也真的會變得貧困了。
靠貧困地區捧著國家扶持的“金飯碗”吃飯並不靠譜。增強危機感,發展地方經濟、提高地方收入,想方設法謀發展、盡心竭力為群眾,增強自身硬實力才是最可靠、最重要的。無論是假貧還是真貧,都不能把貧困帽子作為騙取國家扶持和優惠政策的手段,更不能把拿到貧困身份當政績,形成錯誤的、畸形的政績觀,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說藏富爭貧騙取國家扶持僅僅是一種不誠實、貪小便宜心態,那麼把爭貧當做政績就是嚴重的畸形、不正常的政績觀。在這種政績觀的引導下,地方的發展將很難有起色、更難以實現突破,自欺欺人最終受害的是自己、吃虧的是自己。即使是真的貧困,也隻能把國家的扶持當做一種動力、把國家優惠政策當做機遇、作為發展的良好契機。避免輸血式扶貧、救災式扶貧、悲情式扶貧,實現自身的根本性轉變,才可能真正擺脫貧困的帽子。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什麼樣的心態,小康縣追逐“窮帽子”都是不正常、不應該的。好處誰不想要、不勞而獲誰不喜歡?但為了利益、為了那麼一點點的扶貧資金、優惠政策就不要尊嚴、不要名譽,是一種沒有骨氣、沒有志氣的表現。脫貧致富要靠國家,更要靠自身強硬。提高當地經濟水平和影響力,要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智慧去創造,不應想著投機取巧、不勞而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