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高的行業並不是因為勞動所得而收入高,而是因為掌握了國有資源,因此行業間的收入分配也將被關注。”人社部參與這項改革的人士向記者透露。(1月14日《中國經營報》)
筆者手頭有一份資料數據顯示,我國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群體的收入差距,已經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另據幾個部委聯合調查結果也顯示,調查涉及數十家大中型國有企業,壟斷行業內部的收入差距已經接近5倍,差距最大的為石油行業,個別企業最高收入者與最低收入者的差距接近100倍。盡管這是從包括位於東北、西部等處的10家油田職工的工資收入調查得來的。一些石油行業的油田管理者,稅務登記的工資超過百萬元。這也昭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不僅是眾望所歸,更是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社會經濟的發展是要惠及於民,要讓所有人共享發展成果,如何惠及?如何共享?GDP的初次分配是主要途徑。雖然近年來居民的收入確實在增長,但是其增幅遠遠落后於政府和壟斷企業,當經濟增長的成果更多地被政府和壟斷企業所“共享”時,就很容易形成“國富民不富”和“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的尷尬局面。這不,早在幾年前,陝西省榆林市市長就直言不諱地說過:“榆林很富,但老百姓卻沒錢”。其實“財政富了,百姓卻很窮”現象在全國其它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君不見:每年在自然災害中,倒塌的房屋首當其沖是民房,而政府大樓的卻很少倒或不倒。“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GDP再高再好,居民卻分享不到,這樣的政績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前社會上有一個普遍的認識,就是觀一個區域的貧富程度,農村的景象更具說服力,其實這也是和諧的真義——盡最大程度消除貧富差異,讓所有人都能共享發展成果,歸根結底是一種發展觀念。由此說開去,還有另一個范疇和諧觀值得注意,即有人所指出的那樣,現在的危險並不是富人更富,而是窮人更窮。即使地方財政持續增長,如果不對富人增加的速度和貧困人口增加的速度加以控制的話,隻能把我們社會拉向貧富差距愈來愈懸殊的社會,會給社會帶來種種日趨激烈的沖擊,換句話說,不能任由“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持續下去。應該讓貧困人口減少和富人增加統一起來,而不是讓富人越來越多,窮人也越來越多。要知道:兩極分化的社會不是我們所願意選擇的社會。這也是對地方政府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考驗。
如何避免“財政富了,百姓卻很窮”這種尷尬局面呢?當前關鍵就是借這次收入分配改革,實現“藏富於民”。作為各級政府除了要強力壓縮“三公消費”節省行政開支,努力在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加大對相對貧困群體的投入外,還要保証中央政策在各地不折不扣地得到貫徹落實。記得有一位領導曾說過:“人民政府要管公平”,這句話贏得了百姓的稱贊。“人民政府要管公平”,意味著政府不僅要關心怎樣把“蛋糕”做大,更要關注“蛋糕”的分配。“人民政府要管公平”,意味著在市場失靈的地方,政府決不推諉,要用強有力的“有形之手”實現社會公平。這就要求一方面讓普通老百姓可以有平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富人。另一方面要在繼續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偏重於大幅提高窮人的收入,“並使窮人的收入增長,能夠比整個國民經濟的平均收入增長,或者說比富人的收入增長更快。”同時,還要繼續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加強對壟斷行業薪酬監督和成本管理,警惕他們企圖通過哭窮漲價來提高自己的福利待遇。要敢於對壟斷巨頭漲價政策說“不”。
溫家寶總理多次強調“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堅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但如果不能破除各種阻力,沒有極大的戰略勇氣,就無法真正破收入差距過大這塊堅冰。也隻有通過改革收入分配,才能實現“藏富於民”,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隻有民富了,國才會真正的富,真正的強,才能實現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