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如何止於智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也導致很多謠言被恐慌性傳播,謠言傷農現象頻繁出現,給我國食品企業和農業生產帶來極大損失。
2012年5月,有微博稱,“黑心商販用針頭對准了尚未到成熟期的西瓜,所注射的是禁用食品添加劑——甜蜜素和胭脂紅”。而事實上早在2006年此消息已被《新聞記者》雜志評為年度十大假新聞。
2012年10月,有認証用戶發布微博,“十幾斤重的小豬養到200斤的成豬,隻需5到6個月。飼料是用100斤糧食拌幾十斤添加劑制成,添加劑含有大量激素”。2012年12月,又有報道稱,“一隻雞從孵出到端上餐桌,隻需要45天,是用飼料和藥物喂養的,投喂的飼料能毒死蒼蠅”。由於缺乏畜禽養殖的專業知識,對現代科學發展的進度認識不足,許多網民看到上述消息后都表示十分擔憂。
事實上,肉雞需要喂養半年才能出欄的情況,早就變成了歷史。專家介紹,40天左右出欄在世界范圍也屬於正常水平。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秘書長馬闖告訴記者,養殖業生長周期的縮短,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影響:育種技術的不斷提高、飼料營養結構的合理和養殖環境的提升。
厲曙光認為,由於部分消費者缺乏專業性,一些消費者在現象面前不能看到本質,再加上“說話無罪、炒作有理”,有時候就會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以點代面,導致一些個別現象被不斷放大,加深人們的恐慌情緒,對相關食品產業造成較大傷害。
謠言被一次次粉碎后再獲“新生”,究其原因,“一是傳播謠言的人影響力遠遠超過辟謠的人,二是消費者傾向於把他們最先接收到的信息當作真的,三是消費者對負面的消息更容易相信。”美國普度大學博士、科普作家“雲無心”說,不信專家信傳言的現象發生,說明政府在風險交流方面做得還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