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從總體上分析了當前社會心態的特點、發展態勢和存在的問題。其中調查顯示,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在2012年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1月8日人民網)
社會信任度下降,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擴大,價值觀錯位、情緒反向,已經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嚴重問題。社會情緒是社會問題的反映,社會公眾情緒反向,不滿足、不信任、習慣性的懷疑和謾罵、價值觀和道德觀錯位,同情心、高尚感、榮譽感減弱甚至缺失。這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的種種不良現象有關,但也有很多人的反向情緒純粹是跟風起哄。正如現在普遍存在的網絡罵戰,很多人故意把網絡當成發泄情緒的垃圾桶、甚至為了無聊或好玩而編造謠言,這既是道德缺失、沒事兒找事兒、自尋煩惱的愚蠢行為,更是挑戰和突破法律底線的違法行為。
情緒反向固然是因為社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存在一些陰暗面的結果。但是社會公眾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好的現象也同樣是一片質疑和罵聲,這又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因社會不公表達不滿、可以對社會黑暗面提出批評、可以因生活壓力大而尋求正確的放鬆方式。但一些人無論事件本身是好是壞、無論是了解情況還是根本不了解情況,都習慣性地展開謾罵,甚至對弱勢群體呈欣賞態度、對別人的不幸感到幸災樂禍,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本該譴責卻贊美、本該贊美卻謾罵,這就是心態問題、甚至是畸形心態了。
社會公信度突破“及格線”,並非一朝一夕所致,也並非一兩件事、一兩個人引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反向情緒是社會公眾心態長期緊張焦慮導致的畸形結果,也是社會快速發展而人們心態浮躁的結果,更是物質文明發展和精神文明發展失調的結果。在緊張和快速的經濟發展中,精神文化往往被人們忽略。重實用、重利益、重金錢,很多人在快速的市場經濟發展中失去了節奏、迷失了方向。物質豐富而精神空虛、外表光鮮而內心淺薄,導致社會中很多人價值觀越來越偏離、道德觀念越來越淡薄,更丟失了同情心、高尚感、榮譽感,才導致挑戰和突破道德、法律底線的行為越來越多。
守住社會公信度的“及格線”刻不容緩,要把社會公信度從及格線的邊緣拉回來,需要社會公眾、黨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共同作用,需要市場經濟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增加社會公信度,關鍵是要增加社會公眾的滿意度、增強社會公眾的榮辱感、增強社會公眾對美丑的判斷能力、增強公眾理性認識應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公眾對先進精神文明的崇拜意識、提高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這一方面需要黨和政府大力引導,加強社會先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公平發展,提高群眾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著力解決好公眾呼聲最強烈的民生問題。同時需要大力發揮法律的作用,堅決打擊社會中各種不良現象、努力消除不公平現象,堅決打擊造謠傳謠、堅決打擊攻擊謾罵,讓社會情緒回歸正常,讓公眾對生活和未來越來越有信心,讓社會公信度得到有效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