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今日談:進口食品還有多少亂象在“潛伏”

周蕊 陳愛平
2012年12月20日09:18   來源:半月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食品安全亟待全環節監管

  從明年1月1日起,我國強制性國標《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將實施,這意味著,企業現有的包裝、標簽必須按照國標進行更換。堅果協會公告稱,由於“美國大杏仁”這一名稱的誤譯時間較長,企業新舊名稱包裝更換需要一定的時間,現階段市場上會出現“扁桃仁(巴旦木)”“美國大杏仁”名稱共存的現象。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表示,洋奶粉價格畸高卻仍然受到消費者青睞,顯示出內地乳業信心體系亟待重建。包括中國的乳制品企業在內的食品企業都需要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同時通過透明化生產過程等手段向國人証明自己的品質。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認為,在奶粉等食品市場上,消費者購買“平行輸入”產品或是“水貨”往往“后患無窮”。他建議相關部門在進出口渠道管理上形成合力,為消費者筑起安全的防線。

  “扎緊食品安全的籬笆,守衛居民健康安全,不僅僅是一個部門、一個企業的責任。”齊曉齋說,政府部門應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構建起更加完善有力的監管體系,無論是海關和檢驗檢疫進口把關、廣告審核、產品命名還是引導企業誠信建設,從立法到執法的各個環節都要下足工夫,改變“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整治模式,編織更加緊密的食品安全網。

  中華商標協會商標專家董葆霖建議,相關部門應站在公眾利益的角度,對譯名進行矯正,給出權威的說法,並且建立商品名稱的動態規范機制,把新出現的食品、消費品名稱規范起來。(《半月談》2012年第23期,記者 周蕊 陳愛平)

(責編:方蕊娟、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