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學習講話中指出“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朴實的話揭露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我們黨內有了滋生腐敗的土壤,那就會產生蛀虫,最終導致亡黨亡國!防治“物必先腐、然后生虫”關鍵是要避免“先腐”,那如何避免“先腐”呢?《呂氏春秋》有句名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所以,要避免“先腐”,就要從思想上、制度上、行動上真正“動”起來!
思想“動”起來。拒腐防變、反腐倡廉,大會小會逢會都提,可就是這樣強調,很多天天講、天天學的干部還是鋃鐺入獄。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思想上陷入了“溫水煮青蛙”的怪圈,很多時候,台上講的人“習以為常”,台下聽的人“麻木不仁”,例行公事、草草收場,漸漸地思想上就放鬆了警惕。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腐敗不僅是一種結果,更是一種過程,拒腐防變的思想不“動”了,自然會被腐敗慢慢侵蝕掉。所以,要避免“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思想上的“動”很關鍵,思想上“動”起來了,才能頭懸利劍、時刻警醒。
制度“動”起來。有個比喻很形象生動,制度是套圈,腐敗是馬群,套住了幾匹馬,也就降服了一群馬。可是現在制度面臨著這樣的難題,一個是套圈太小,壯馬、肥馬套不住﹔另一個就是套圈甩的慢,馬經常溜之大吉。這兩種情況其實反映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制度“動”的慢,對一些容易滋生腐敗的重點區域,制度“管不住”﹔對一些新生的腐敗現象,制度“管不全”,這些都給腐敗以可乘之機。因此,要避免“物必先腐、而后生虫”,制度的“動”很重要,隻有制度不斷更新、范圍不斷拓展、條例不斷細化,才能管住人、管全人、管好人。
行動“動”起來。最近黨內查處了一大批違法亂紀的行為,很多高層領導干部也因為腐敗而身敗名裂、鋃鐺入獄,群眾紛紛對這種“動真格”的行為拍手叫好!但也應該看到,在一些地區,懲治腐敗往往就是嘴上“動動”,執行過程中也就是“稍微動動”,這些特權的掣肘讓本來的“動真格”變成了“假正經”。對這種行為,群眾不但嗤之以鼻,而且心生怨憤,損害的不僅是公權力的權威,而且易導致尖銳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由此可見,如果行動“動”不起來,一切防治“物必先腐、而后生虫”都會成為“興景”,隻有“動真格”,才能讓“腐敗”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