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百万亩林海的“慢”逻辑——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三记之一

记者 樊江涛

2017年08月04日09: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百万亩林海的“慢”逻辑

7月12日,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机械林场亮兵台,两名游客自拍。亮兵台方圆十几公里内均为落叶松人工林。记者 李峥苨/摄

坝上7月,油菜花才开出一片别样的烂漫,在很多地方,油菜花都是赶在清明节前早早开放。而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坝有着自己的节奏——不急不缓。

登上塞罕坝机械林场所属二道河口林场“镇沙亭”旁的望火楼,向北眺望:500米外,浑善达克沙地与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塞罕坝隔吐力根河“对峙”。

从望火楼沿着林场护林路下行,不过几千米,三道河口营林区由于修路而露出的一段山体横切面,向路人掀起了塞罕坝“绿色外衣”的衣角。

远处看,上世纪80年代种下的樟子松扎根的地方是厚约10厘米的土壤,土壤之下全是黄沙;走近一瞧,这哪是土壤,分明是樟子松落下的松针,历经30年累积,化作一层腐殖土锁住了脚下的沙丘。

“这叫豆包土,在林场很常见。”同行的塞罕坝人说。

5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人荒漠造林112万亩——如果按一米株距排开,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可绕地球赤道12圈。

质变

“七星湖”涌出“第八湖”,成为时下七星湖湿地公园的最大看点。

即便在此已工作了十多年,讲解员刘静还是很难说出湖面宽约5米的“第八湖”是何时从地下涌出、开始在此汇聚的。“但这肯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她这样向游客解释。

这座位于塞罕坝西北部的湿地公园,在100万平方米范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7个天然湖泊,从空中俯瞰形如北斗七星。“七星湖”也是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涵养的吐力根河湿地的一部分。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专家看来,“七星湖”涌出“第八湖”,是当地山、水、林、田、湖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塞罕坝生态改善的标志之一。

塞罕坝生态改善“量变”的起点,源于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的那个春天。

“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这本来是一片有着千里松林的美丽高岭,但从清朝开始遭遇连年火灾、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

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塞罕坝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便是始作俑者之一。浑善达克沙地平均海拔为1100多米,最近的地方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如果沙源锁不住,相对于海拔只有43米的北京城来说,就好比站在屋顶上扬沙子。

统计工作者用数字记录下了林场建场的55年中,当地生态修复过程中每一点“量”的积累:

——近10年与建场初10年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地区年均无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每年可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塞罕坝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未必人人对数字敏感,但对于沙尘天气的减少,即便远在180公里外的北京人,也有着切身感受。国家气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2002年至2012年,北京春季沙尘天数减少七成多。

昔日荒原,如今已成河的源头、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带着游客穿行其中,讲解员刘静总会为大家吟诵作家魏巍上世纪80年代写给塞罕坝的诗句: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