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3】

2017年08月03日17:03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奇迹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色,塞罕坝无处不在的生态自觉更加可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成为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生态文化。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一)断子孙路不是能耐,留子孙粮才是本事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账,留子孙粮才是本事。”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中流传甚广的这句话,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理。

集森林、草原、草甸、沼泽和水面为一体的七星湖是游客到塞罕坝的必去之地。导游的讲解总是会从景区入口处的一排木屋开始。

这排木屋修建于2000年,由于就建在坝上最美湿地内,尽管房费不菲,仍天天爆满。游客住在七星湖,生活垃圾多,对湿地草场环境也多有破坏。为了保护生态,林场很快关停了木屋度假村。而特意留下这排木屋没有拆掉,就是为了警示人们不要贪图金山银山,舍弃绿水青山。

留住绿水青山,遍地金山银山。靠着良好生态,塞罕坝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其中不乏大的企业集团,但全被林场拒绝了。“塞罕坝的生态还很脆弱,我们必须科学核定承载力,合理进行保护开发。”刘海莹说。

2016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按照中国碳汇基金会测算,林场有45万亩的森林可以包装上市。根据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交易总额可以达到3000多万元。碳汇交易资金可以用来更好地抚育森林,培育二代林,提高森林质量,形成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种树—间伐—苗木培育—景观修复—森林旅游—碳汇交易—抚育森林,绿色循环发展方式正在塞罕坝形成。

从砍树到种树,56岁的裴振山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角色转变。由过去上山放羊、砍树的农民,成为了专业造林人。

裴振山的家就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阴河林场范围内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宝元栈乡35号村,站在他家院里一抬眼就能看到山上一个叫庆沟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阴河林场位于整个林场鹰状地形的头部位置,与围场3个乡镇、11个村、1万多人交集,有的村就嵌入林场内部。山上归林场、山下住百姓,这里曾是塞罕坝护林防火最困难的地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35号村养了1万多只羊,这些羊每天上山啃树吃草,从裴振山家望过去,“山道踩得光溜溜,山上石头都露着,庆沟黑漆漆的一片。”

多年来,当地百姓要盖房子,就到山上伐树,没柴火烧就从山上劈树枝。阴河林场工会主席刘瑞祥回忆说,前些年,为了阻止老百姓上山放牧砍树,林场雇了40多个护林员日夜巡山,还沿着山坡建起上千米的隔离防护网。可老百姓常把隔离网剪个大口子,轰着羊就进去了。那时候,要想让村民来林场开个山林防火会,得给人家买胶鞋,还得请吃白面馒头,要不没人来。

201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造林计划覆盖了庆沟附近的大山,树逐渐多了起来。让裴振山感到惊讶的是,不放羊,树多了,山里的野生蘑菇和金莲花也多了。每年七八月份,村里很多乡亲上山采蘑菇的收入就能达到六七千元,抵得上过去一年的收入。

往山上赶牛羊的没了,很多农民还主动加入造林护林队伍。如今,老裴带着20多个人的造林施工队起早贪黑,在塞罕坝附近的荒山上植树,三年多来造林一万多亩,种树约220万株。

如今,像塞罕坝人一样,爱绿护绿、珍爱自然成为越来越多河北人的追求。

承德市隆化县闹海营村的普通村民郑淑芳,26年来在大黑河的荒山上种活了30多万株树。在家与大山之间往返奔波,她走过的路,相当于走了三个“长征”。

秦皇岛市的王惠远老人是一位画家,他以画养海,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造人工礁场,让消失多年的梭子蟹重回北戴河海域,让已经绝迹多年的多种洄游鱼类重新在这里繁衍生息。

邯郸武安市活水乡的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开铁矿,现在搞起了生态旅游。七步沟景区2012年开始运行后,游客数量逐渐增多。“铁矿资源总有采完的时候,保护七步沟,挖掘生态游,这个自然资源祖祖辈辈也不会用完。”高如增说。

……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人心,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培育生态文化,既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又要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方式转变。”河北省委党校教授杜成功表示,当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深入人心,体现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生态文明之美支撑起的美丽河北会更加动人。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产业办主任李双的办公室里,挂着第三版的塞罕坝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图。图上用四种颜色区分出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管理服务区、一般游憩区。其中,严禁开发的生态保育区和限制开发的核心景观区占林场总面积的59.3%。

“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是这版规划的核心。”李双介绍,塞罕坝森林公园将建成生态系统完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公园典范。

“55年来,林场每走一步都事先做过精确规划。”李双说,森林公园建设规划从1993年第一版的适度开发,到1999年第二版的合理开发,再到2016年第三版的科学开发,每一版规划都瞄准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调整。

近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制定了《林业发展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等几十个规划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并坚守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六大定位——

保障环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典范、华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永久性研究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巩固和深化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样板、河北省山地主要用材林基地、中国北方特色苗木基地、中国北方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辛苦种树,40年成林,造林注定不是高调的事业,务林人也高调不起来。”一位“林三代”技术人员的话,道出了塞罕坝人扎扎实实经营森林,修复生态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

“科学的规划体系让塞罕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在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金中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规划体系中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50多年来,尽管林场领导班子进行了十几次调整,但绿色发展理念从未改变。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年来,我省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绿色发展。201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和2017年,我省先后出台《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构筑起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一年多前,秦皇岛市抚宁区西桐叶村党支部书记蔡新华多了一个新身份——河长。他每天早晚都会到村西的戴河支流巡查,有乱扔垃圾的要及时制止,发现污染点要及时报告。从2015年起,秦皇岛市全面推行河长制,16条入海河流共设立各级河长1610名,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齐抓共管的河道管理体系,确保每一米河道都有人管、都有责任人。

如今,我省已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们可以越过传统的行政边界,按照生态规律保护流域生态,河流污染整治由阶段式治理变为常规的行政行为,横向的“多头治水”变成了纵向的“一龙治水”。

在我省,这样的制度创新还有许多:建立了“1+18”政策体系,形成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总方略。探索实施跨界河流生态补偿机制,被国家试点试行,理清河流断面上下游地方责任,“上游弄脏了下游的水,上游要补偿下游”。在全国率先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率先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制度,率先实现全省域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全覆盖,为国家构建权威高效的环保管理新体制趟路子。

长缨在手,江山向美。

我省着力推动建立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了环境保护监督的强大合力。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五级问责和77种追责情形,党政干部损害生态环境将被问责。在全国率先组建省市县三级环保警察队伍,形成了环保与公检法联动打击环境犯罪的司法机制,建立省级环保督察制度,率先开展省内环保督察。强力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查处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力度空前……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几代人用生命写就的绿色传奇,是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史诗。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一粒生态文明的种子,把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理念播洒在人们心中,激励着燕赵儿女为建设美丽河北续写更多的绿色传奇!(记者 庞 超 赵书华 李建成)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