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2】

2017年08月03日17:03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塞罕坝是绿色发展的奇迹

主动降低木材蓄积消耗,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培育山地园林大苗基地……塞罕坝人逐步改变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单一产业结构,构建可持续经营的绿色产业体系,让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和谐统一于莽莽绿海之中。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资源消耗做减法,绿色产业做加法

上世纪80年代初,塞罕坝机械林场大规模人工造林阶段基本结束,全面进入以森林经营为主、造林为辅的时期。百万亩森林要管好、绿化攻坚要做好、基础设施要修好、职工生活要搞好,林场资金缺口很大。

按照国有林场传统经营模式,大面积采伐似乎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增加收入的唯一来源。

“真下不去斧子啊!”人常说十年树木,但坝上气候条件差,许多树要长20多年才能成材。

本着“以林促富、以副养林”的原则,林场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建设年产2000立方米的硬质纤维板厂。原材料就选用天然低质林改造淘汰下来的硬杂木等。

1981年,纤维板厂顺利投产,成为当时林场收入的重要支撑。此后,林场又建立了木材加工厂、养鹿场、汽车运输队等,探索多种经营的路子。

1996年,林场大部分林分进入经济成熟期或主伐期,开始皆伐作业。到2000年,木材收入已占塞罕坝总收入的90%以上。

红火的木材产业带来滚滚财源,但面对林木资源的快速消耗,塞罕坝人忧虑起来:“宁可穷点儿,也不能多砍树!”

为此,林场按照“森林蓄积采伐消耗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量。与此同时,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经过多年探索,推行了落叶松中小径材培育、樟子松大径材培育、绿化苗木培育、人工林健康经营、天然次生林改造培育、森林公园景观游憩林改良等六种森林经营模式。

在千层板林场的苗圃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高大的樟子松把苗圃分成一块块10亩见方的育苗地。1年苗、2年苗、3年苗……不同地块不同树龄的云杉长势正旺。基地负责人王利明介绍说,这些苗木会逐步移栽到山上成熟林冠下,待长至15年左右、高度达到7米以上时,一棵苗可以卖到近3000元,相当于30棵同龄用材树。

“目前林场基本实现了科学森林经营的四大转变。”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介绍说,这四大转变是,在资源培育上,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经营模式上,由注重短轮伐期的纯林经营,向长中短结合、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转变;在经营目标上,由培育中小径材为主,向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木材生产、绿化苗木培育、森林旅游开发等多目标经营方向转变;在用材林培育上,由培育中小径材向与培育大径材相结合的木材生产方式转变。

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用不足全省1.5%的有林地面积培育出了全省7%的林木蓄积,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的2.76倍。2012年,林场被国家林业局定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

从2012年开始,林场又“自断一臂”,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将以往每年的正常木材产量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木材产业收入占营林收入的比重从66.3%骤降到40%。

做资源消耗的减法,也要做绿色产业的加法。

走进塞罕坝机械林场四道沟营林区的落叶松林,但见林下是一排排约50厘米高的樟子松。在“王尚海纪念林”,不仅有落叶松幼苗,还有云杉幼苗。

目前,林场已建设苗木基地8万多亩,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园林树种培育基地,2016年实现收入1195万元。从砍树到卖树苗,林场不但改变了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单一产业结构,而且实现了森林蓄积量、林地面积双增加。

近五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向外输出技术和服务,制定的《国有林场抚育间伐施工技能评估规范》已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华北落叶松树干曲线和计算机模拟造材系统”正由林场主持研究,这套系统能利用计算机模拟出最科学的采伐规模和方式。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积极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也形成了有利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云,这样解读塞罕坝保护生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塞罕坝发展与生态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为许多地方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

“塞罕坝的发展模式为承德加快转型、绿色发展提供了范本。”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承德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必须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于承德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限“黑”上“绿”,让绿生金,2013年以来,承德共压减钢铁产能122万吨、水泥产能401万吨,启动“双百行动”关停100个矿山、复绿100个矿山。2016年,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大数据等十大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34.3%,超过传统“两黑”(黑色金属采选及黑色金属冶炼)产业10个百分点,实现了主导产业向绿色的转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16年11月,河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而奋斗。

打响蓝天保卫战——我省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2016年,全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为207天,比2013年增加78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5.2%,超过国家确定的到2017年下降25%的目标。

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我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强力推进“6643”工程,2013年至2016年,全省累计压减炼钢产能4438万吨、炼铁产能4376万吨,累计削减煤炭消费量3400万吨。培育新动能,2016年河北经济呈现出三大超越的可喜态势——装备制造业超过钢铁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二产。

(二)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

7月22日,塞罕坝首届森林音乐狂欢节开幕,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塞罕坝。红金度假村80间客房天天爆满,老板孙艳红每天从早忙到晚,累并快乐着:“塞罕坝越来越美,我们生意越来越好。”

近年来,塞罕坝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从2014年起,塞罕坝开始科学核定承载力,将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即便是这样,每年门票收入仍可达4000多万元,直接提供临时就业岗位约1.5万个,带动周边百姓发展乡村旅游、山野特产、手工工艺、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我省坚持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在贫困地区同步推进建设生态林与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农民脱贫致富新业态。

在承德,发展林上果品及深加工、林中休闲旅游、林业种养兼作立体经营,建设苹果、板栗、山楂等8大富民基地。目前全市经济林已达925万亩,农民年人均林果收入约3000元。在张家口,林果基地总规模达430万亩,果品年总产量近70万吨,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近80亿元,600多个村54万农民主要依靠林果业脱贫致富。

近年来,我省在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实施的太行山绿化、冬奥会赛区和廊道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京津保生态过渡带等项目,每年可提供20万个务工机会,平均每年每人获益4800元以上。去年,我省向国家争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林业管护费1.3亿元,解决了1.3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国家要生态,百姓得实惠。在我省多地实行的林业改革,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与靠林致富的双重积极性。

沽源县莲花滩乡榛子沟村村民王文花估算着,今年的收成准又错不了。从1999年塞北林场开展股份制合作造林开始到现在,她的2.1万亩股份林里的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大多已有碗口粗了,而野生菌、柴鸡林下养殖、林下种植药材等也让她的收入一年高过一年。

仅在塞北林场,股份制造林面积就占到林场总林地面积的83.9%,3.6万户农民成了林场股东,每造两棵树就有一棵是农民自己的。“十二五”期间,我省完成集体林地登记发证2817万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省涌现林业合作组织2512个,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日益活跃,带动农民68.8万户。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