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6日13:25 来源:江西日报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集中力量和资源,培育壮大新经济业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旧动能协同发力,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5511”工程和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实施10个左右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20个左右重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力争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动,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在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应用、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实施一批“双创”示范引领项目。落实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开展“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切实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抓好特色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完善吸引人才、激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以产业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科研成果激励和人才评价、举荐、流动等制度改革,让每一个愿创新、能创新的人,都能在江西这片土地上发展有机会、事业有舞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打好企业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完善提升“三大战役”,推动工业扩总量、优结构。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动“互联网+”,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抓好“万千百十”工程,推进个性化、定制化、柔性化制造,变“江西制造”为“江西智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实现以质取胜、质量兴省。重点推进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吉安桐坪航空小镇建设,培育发展低空经济;推进江铃纯电动乘用车、萍乡安源客车和紫金江发新能源汽车、赣州凯马新能源汽车整车、上饶汉腾汽车整车二期、北汽昌河洪源工厂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示范区;推进南昌VR(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新余、鹰潭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好企业技改“三千计划”,推进有色、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形成更多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推动制造产能、关键设备、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厂房等资源整合分享。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引进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进17个铁路物流基地、50个物流产业集群和传化智能公路港等建设,构建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运量更大的物流“大动脉”。
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和平台支撑。全面推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程,逐步向社会开放交通、医疗、教育、资格资质等公共数据资源。打造数据平台,大力推进南昌、上饶、抚州大数据云计算项目建设,推进鹰潭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和窄带物联网试点。充分发挥江西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作用,探索采用母子基金“1+N”模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旅游等产业基金。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争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跨界融合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上饶创梦空间创业园、吉安创客空间、九江共青城青创空间等众创平台建设,抓好首批省级30个融历史、文化、产业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创新研发、管理咨询、中试孵化、公共服务等向平台、园区和产业集群集聚。加快建立一批产业和创新联盟,新增科技协同创新体10家,提高创新研发、产业配套的组织化水平。
(四)持续扩大双向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主动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形势,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平台布局,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重点项目库。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制造业、农业、旅游等合作,加快推进中哈赣江工业园、华美食品马来西亚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强与福建、深圳、武汉等地合作,集并“陆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货源,开展铁海联运,力争实现赣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支持赣州等城市打造联接“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推进南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打造扩大开放“制度高地”。出台我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支持九江沿江产业园创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落实国家“十三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努力在中部率先绿色崛起。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实施深度融入“长珠闽”行动计划,推动经贸合作与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赣京合作,主动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推动设立北京中关村(江西)科技园。支持赣州国家级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建设,推进赣粤、赣浙、赣闽、赣湘、赣皖合作区建设,打造赣台合作发展示范区,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统筹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举,大力推动外企入赣、央企入赣、民企入赣和赣商回乡创业。精心办好首届世界赣商大会、赣港会、赣台会、瓷博会、药交会、外交部江西全球推介、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推动我省优势产业“走出去”,精心打造“江西制造”“江西建设”“江西援外”“江西走出去联盟”四张新名片,让“走出去”走得更稳、更宽、更远。
(五)加强区域统筹联动,推进多元支撑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提升“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格局。
建设赣江新区引领龙头昂起。推进儒乐湖核心区产业新城建设,抓好“水陆空”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推动欧菲光摄像头模组、意中产业园等项目和平台入驻新区,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性功能总部与平台。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南昌新经济试点,开展“美丽南昌、幸福家园”三年攻坚行动,推动“三谷”建设,积极构建南昌大都市区,加快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深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加强沿江岸线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着力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航运中心;加快昌九、昌抚一体化进程,增强“龙头”区域辐射带动力。
增强内生动力助推苏区振兴。加快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中国稀金谷、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促进国机汽车、东风汽车等项目落地,支持赣州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抓好赣州市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推进抚州海西综合物流园等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吉泰走廊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经济增长带。
发展高铁经济促进两翼齐飞。推进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和沿线各市高铁新区建设,提前谋划“昌吉赣深”高铁经济带建设,加快形成以沪昆、京九为主骨架的高铁经济带。推进赣浙省际生态产业合作示范区、上饶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加快萍乡经开区等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宜春丰樟高循环区建设,推进赣西(新余)跨行政区转型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鄱余万都”等滨湖地区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全面提升“两翼”发展水平。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争取城镇化率达到54.4%。积极推进市县空间规划暨“多规合一”。发展装配式建筑。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实施一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公共停车场等项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建设、一体运营,提高“水电路气通信”等城乡联网和通达水平,实现全省村村通动力电。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拆违治乱力度,促进城乡环境改善、整洁有序、美丽宜居。
(六)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优化畜、禽、水产供给。深入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建设高安巴夫洛等一批标准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水果、设施蔬菜、茶叶、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抓好绿色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和草食畜牧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深入实施“百县百园”工程,壮大75个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增加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制、推广适宜我省地理和耕作模式的农业机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123+N”江西智慧农业建设,做大赣农宝、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构建省市县三级农业担保体系,使金融服务不脱农、多惠农。
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13个试点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融合互动,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抓好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增强农村要素市场活力。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兴办农民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对2万个自然村组实施整治;启动“七改三网”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8000公里;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全省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抓好500个示范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民建房规划管理,保护和修复农村自然景观,延续好乡村人文脉络,为后人多留些“根”的回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教化、约束作用,依法打击邪教等非法宗教活动,倡导节俭文明的婚丧嫁娶行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治理。关心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