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去年8月底,在衡量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水平的标签中,又多了一个重量级的权威认证——全国首批质量强市示范市。而荣耀背后,正是这座曾以经济发展速度著称全国的城市,在破解资源瓶颈、驱动转型升级中的成功探索。
把时针拨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束缚着的手脚被放开,小渔村迸发出昂扬的活力,插上“翅膀”变身“大鹏”,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迈步向前。
上个世纪90年代,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深圳“再绽东风第一枝”。从此,东方风来满眼春,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华为、中兴、招行等企业开始腾飞……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奋斗,2010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约1.5万美元,居于中国内地大城市的首位。
经济学警示,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后,经济增速将趋稳甚至下滑。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容量趋紧……“增长的天花板”,对深圳的发展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
重压之下,如何破解?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再到“深圳质量”,深圳作出了选择--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2011年1月16日,是深圳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日子,深圳市市长许勤的工作报告结束后,“深圳质量”迅速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这是“深圳质量”第一次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发展新的标杆就此正式树立。
深圳市市长许勤描绘道:“深圳质量”坚持以质取胜,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高的社会文明;坚持文化强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坚持内涵发展,追求更高的城市文明;坚持低碳理念,追求更高的生态文明。
“深圳质量”提升深圳经济“成色”。2013年,深圳实现生产总值1.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继续保持在全国内地城市第4位。其中,生物、新能源、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002.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34.5%。“深圳质量”建设的成果,也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2013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比上年增长9.6%;社会保险覆盖面、保障性住房供应、推进教育事业、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有着显著提高。而未来,越来越多的民生领域,将纳入“质量”考核的范畴,推动民生幸福进一步提升。
如今,在“深圳质量”这一全新发展标杆的指引下,深圳经济发展升级版雏形已现。或许像过去30多年扮演的角色一样,以“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发展方略的深圳,将在谱写中国梦新篇章的伟大征途上再探新路、引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