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6日16:55 来源:人民网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灿发接受“求真”栏目记者采访时,对如何有效地反击谣言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提高大众媒体报道专业性:准确再准确
大众媒体直接面向广大民众,传播快,可信度高。一般民众把大众媒体的报道视为可靠消息。这就要求大众媒体的报道更专业、更准确。基本事实必须准确无误;专业词汇概念要解释清楚,不能模糊不清;报道要做到细节真实与整体真实,不能断章取义;引用数据要有来源、适用范围要交待清楚。大众媒体严格管好自己不造谣、不传谣,还要主动参与辟谣。
(二)科普当跟上:不留科普真空
谣言止于智者,智者有赖于饮食、健康、医疗等各专业知识的普及。每年都有因科学知识的普及不到位引发的谣言。如今年9月份出现的“无籽葡萄用避孕药培育可至人不育”、“吃蟹黄会至癌”、10月份冒出的“喝自来水至癌”等谣言,导致不明真相的民众相信并参与传播。正是正确信息的缺位给虚假信息以可乘之机。加强与民众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普及龙其必要,因这是这是民众最关心的,也是最缺少的。
(三)谣言治理需用好法律
谣言出现后,权威媒体和政府部门会站出来进行辟谣,并给予删贴、封号等处理,同时还根据谣言的危害程度和触犯法律情节的范围,执法机关特别是公安部门给予相应的惩罚,如罚款、拘留等。如发布“菏泽巨野龙固罗庄双月湖充气床爆炸”、“吃樱桃染H7N9死亡” 、“湖北蕲春将发生大地震”等谣言的网民均受到公安局拘留。加强与民众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普及龙其必要,
(四)辟谣巧借力:设置信息快速传播的熔断机制
面对微信、微博等自媒体领域谣言的易发、高发、快发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美国证券市场的熔断机制,以抑制谣言的传播的。熔断机制指为避免证券的短期剧烈波动,设置一个波动范围,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即自动熔断停止交易一段时间,之后再恢复交易。在微信、微博的实时监测中,一旦发现某一新信息在短时间迅速传播达到一个值时,如10000条,即可采取熔断措施,不准继续转发或阅读,并提示“该信息尚待证实。”随后启动求证程序,如证明“真实”,可解除熔断;如证明为谣言可予以强制删除。
(五)建立谣言关键特征数据库
在谣言传播中,有些谣言可能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11月份“大学发布“双十一”表白要求及处分规定”这个谣言去年就已出现,并滋生了多个大学版本。针对这类谣言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杀毒程序的某些原理,建立谣言关键特征数据库,像查杀网络病毒一样予以消灭。电脑的杀毒程序一般在一个新病毒出现后,提取该病毒的特征关键代码,置入病毒数据库,即可主动查杀该类病毒。反复出现或变种的谣言也有类似特征,我们也可以建立谣言关键特征数据库,主动出击,主动查杀,减少谣言的传播和危害。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