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习近平主席的“G20时间”:一个自信的大国阔步走向世界【6】

记者  杜尚泽  胡泽曦

2016年09月08日07: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日下午 G20峰会闭幕式、记者会

标注历史高度 揭晓中国答案

关于杭州峰会的两个疑问,在习近平主席宣布G20峰会闭幕的一刻,揭晓了中国答案。

一个问题是,中国能否带领世界经济找到新的出路?

这是中国首次担任G20主席国,是习近平主席首次主持G20峰会,它被形容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拥有如此巨大的政治构建空间”。尽管中国作为一再被证明、被赞誉,但阴云密布的大背景下,荆棘仿佛挡住了世界经济前行的路口。

杭州峰会可以说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形势最为复杂、面临挑战最为多元的一次峰会。中国迎难而上,一系列成果在G20历史上成为首创之举,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行方向,以丰硕的成果树立了新的G20标杆。

行胜于言。

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将成果落到实处,成为杭州峰会留给世界的一个鲜明印象。看看这份沉甸甸的答卷吧!

贸易投资领域,峰会制定了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致力于扭转当前全球贸易疲软态势,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这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

发展领域,更是硕果累累。习近平主席总结峰会在这一领域的成果讲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第一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

世界情怀,天下胸襟。中国办会的独特视角,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国,也属于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

“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期待犹在耳畔,G20的行动已经在路上。

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G20“中国年”能够逆势突破、聚沙成塔,成为“丰收之年”?世界的追问,也为中国在当前国际事务中越来越频繁扮演的“桥梁”角色探寻奥秘。

“丰收之年”源自聚焦问题的中国视野。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改革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深层原因之一。肩负困难时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任,中国将“问题导向”带入杭州峰会主题议题设置,为峰会拿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公共产品奠定基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切中世界经济病灶,鼓舞G20以战略远见和雄心携手合作。

“丰收之年”源自以己率人的中国方式。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行之以躬,深耕细作——中国深入推进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杭州峰会通过结构性改革有关文件产生引领;中国发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将落实发展议程同“十三五”规划有机对接,对G20制定类似行动计划产生推动。

“丰收之年”源自开放包容的中国风格。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习近平主席在峰会期间介绍了中国的办会理念:“我们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外围对话,走进联合国,走进非盟总部,走进七十七国集团,走进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小岛国”。中国倾听各方利益诉求,对话覆盖了几乎所有联合国会员国。这一切,无不诠释“G20属于世界”的中国承诺,彰显“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底色。

站在世界经济前行的关键点上,站在中国和世界命运的交汇点上,杭州峰会向世界传递出虽困难重重,却依然珍视合作、携手发展、追求共享的人类精神,这不仅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财富,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财富。

记者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一句诗结束讲话:“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韵味悠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8日 01 版)

上一页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