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形态日新月异,人才竞争必须争分夺秒——
重中之重:突出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这一天,注定将镶嵌在鲜红的八一军旗上——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宣告成立。
这支新诞生的部队,是此次改革强军的“大作品”,也是中央军委优化整合资源、高起点推进新型作战力量一体发展的“大手笔”。
此次改革,不是简单的精简缩编,而是军队全面转型的“升级版”,同时也是人才转型的“升级版”。
改革成败,关键在人——人才的信息化,比装备的信息化更重要。
因为,人作为武器装备的使用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既无法“批发采购”,也难以“临阵磨枪”培养。
人们常说:“仗怎么打,人才就怎么培养。”然而,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培养目标的确立、能力模型的建构、实施推进的科学有序。
进入21世纪,新军事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战争形态加速演进,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样式,新型作战力量成为军事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撬动打赢天平的“新杠杆”。
洞悉现代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深刻变化,透过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硝烟,习主席以深邃的目光强调指出,坚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特别是要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
最高统帅的号召,就是强军兴军行动的号角——
原四总部联合颁发《联教联训实施办法》,打破指挥人才培养壁垒;原总参总政联合下发《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意见》,建立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铺就了一条“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到部队调研,所到之处,念兹在兹的是打造精锐作战力量:
登上辽宁舰,他勉励官兵勤学精练,早日成为优秀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为武警部队“猎鹰突击队”授旗,他希望大家从难从严训练,真正成为特战精英、反恐尖兵;接见战略导弹部队官兵,他强调要大力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1年前,一条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的新闻,却在我军联合作战指挥员培养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2月1日至6日,由海军水面舰艇、潜艇和飞行部队一线作战军官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长代表团一行29人,先后访问华盛顿、纽波特和纽约,参观美海军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海军水面作战军官学校、海军战争学院等3所院校,与美海军同行对话。
搜索记忆,在中美两军30多年交往史上,双方海军一线指挥人员开展如此规模的交流,这似乎还是第一次。
透过这群年轻的80后指挥员越洋跨海的匆匆脚步,我们强烈感受到人才强军的催征号角。3年多来,各级党委机关以习主席和军委决策部署为遵循,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倾心勾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成长“路线图”、推进实施的“工程图”——
体系化塑造。第54集团军着眼一体化联合作战使命任务,仅2015年就安排30余名营以上干部参加中级指挥培训,20余名军政主官、师旅团班子成员、机关处长进入院校学习联合作战指挥。如今,该集团军团以上领导班子中有军政双重任职经历的有23.4%,跨兵种任职经历达52%以上,100%指挥或参与过大型军事演习。
实战化锤炼。自2014年以来,海军陆战队连续3年在隆冬时节跨区机动数千公里分赴塞北大漠、白山黑水、西北戈壁,开展野外生存、实兵对抗等训练演练,全面提升海军陆战队全域作战能力。
深度化融合。空军实施军民融合培育新型飞行人才新模式,招收的飞行学员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3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和航空专业课程,在空军航空大学进行1年的飞行训练。数据显示,学员初级教练机训练阶段成才率超过93%,创空军历史新高。
举一纲而万目张。紧紧抓住、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这个“牛鼻子”,使军事斗争人才准备往前赶、往深处走,日益成为带动战斗力整体跃升的“新引擎”。
瞩望深蓝大洋、万里空天,我们看到一批“懂作战、通联合、精指挥”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正阔步行进在强军征程上——
也门内战的隆隆炮声中,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临沂舰舰长高克临危受命,冷静指挥,率舰穿行于危险无处不在的航道上。9天时间,临沂舰三进三出交战区,将163名中国同胞以及13个国家269名人员安全护送至吉布提,圆满完成撤离任务。
南苏丹朱巴维和任务区,中国首次向海外派出的整建制维和步兵营营长王震,带领官兵克服安全形势严峻、自然环境恶劣等困难,科学制定行动方案、探索兵力运用新方式,圆满完成各类任务共计4000余次,处置应对难民营骚乱、武装冲突等各类突发情况20余起。王震荣膺联南苏团历史上第一个“杰出指挥官奖”。
“和平使命—2014”中外联合军演,某陆航旅旅长陈静江带领一批年轻的飞行员驾驶着新型直升机战狂风、斗狂沙,时而垂直打击,时而俯冲攻击,飞出了中国陆航部队的强劲航迹。
三军演兵场上,一大批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功新质战斗力生成——
近3年来,原南京军区某旅工程师方阵先后创新23项战法、有15项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助力某新型无人机等新装备快速形成体系作战能力;原成都军区某团“军事训练龙虎榜”悄然出现变化,信息化岗位人才占训练标兵总数的70%左右;原济南军区某旅远程火箭炮营80%官兵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批电气工程师、信息工程师合力锻造声震九天的“新质铁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