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刘慧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记者王猛摄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又一个五年的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决胜阶段。
挥手作别满载收获的“十二五”,迎来充满生机与挑战的“十三五”。站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关口,宁夏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3月10日上午,在宁夏代表团住地,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刘慧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十三五”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重点要抓好五大关键词: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空间规划、生态优先、富民共享
记者: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对未来五年发展起到深远影响,请您谈一谈对报告的认识。总结过去五年宁夏的发展,让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新的五年已经启程,宁夏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刘慧:李克强总理的报告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篇贯穿着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许多新思路、新措施,是一个求真务实、鼓舞人心的好报告。
“十二五”时期,虽然“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虽然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宁夏依然交出了一份经济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优异答卷: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690亿元增加到2900亿元,年均增长9.9%;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148元和9167元。
发展就是一场“接力赛”,每一棒都不能放松。“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更是宁夏创新发展、转型追赶的关键期。想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凝心聚力,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提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7.5%。结合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我们将重点实施好“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空间规划、生态优先、富民共享”战略,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
宁夏坚决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要丢掉幻想,坚定不移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改革
记者:中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改革任务,每一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宁夏将怎样涉深水、过险滩,以改革的方式破解发展的瓶颈?
刘慧:宁夏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倚重倚能。目前,我区还有不少企业举步维艰,发展确实面临着长长的“问题清单”:有近10%的规上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水泥库存54.7万吨,铁合金库存34.9万吨,钢材库存30.7万吨,商品房待售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结构调整,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关键是思想还没有“调”过来。我们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要丢掉幻想,坚定不移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努力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为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我理解,要发展就必须解决供给侧问题,推进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第一,要做好“加法”,增加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加什么?怎么加?主要是基础设施短板要“加厚”,优势产业链条要“加长”,新兴产业规模要“加大”。第二,要做好“减法”,就是要减轻经济运行低效益的“包袱”。怎么减?要做好减产能、减库存、减成本,这是绕不过去的坎、是必须做的手术。第三,要做好“乘法”,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第四,要做好“除法”,核心是管住政府的手,让市场和政府各归其位。
我们相信,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宁夏经济的活力会越来越足,动力会越来越强,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力争到2018年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气
记者:宁夏有两张靓丽名片,一张是民族团结,一张是生态环境。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守护好生态环境这张名片,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
刘慧:全面小康不只是GDP的增长,更需要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事关百姓福祉、长远发展的战略命题。
宁夏虽地处西北,但一直被称为“塞上江南”,优美环境是宁夏最大的优势,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一靓丽名片。要筑牢绿色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不仅算好“经济账”,还要算好“生态账”,形成重视绿色发展的“风向标”。要主打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产出高、效益好、基本无污染的无烟产业。要营造绿色环境,深化宁夏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宁东基地环境保护“三项行动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