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3】

2015年11月23日09:54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能够尽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民族地区缺技术、缺人才,要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而干部的培养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干部犹如火车头,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1989年1月,在宁德地区民委第七次委员(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要“注意培养民族干部”;同年12月,在原宁德市(现蕉城区)首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他指出:“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主要是干部问题……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中,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要“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他阐释说:“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善于反映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是我们在民族地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纽带和桥梁。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曾与习近平共事的原宁德地委副书记钟雷兴,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畲族干部。“习近平同志职务比我高,但对我非常尊重。当时,他特别强调,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后备力量,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在地、县两级中要有一定的比例。对少数民族聚居在千人以上的乡、镇,至少要配备一个少数民族副职领导。”钟雷兴说。

正是在习近平的倡导和推动下,宁德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宁德地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5个县(市),都要配备1名少数民族的副县(市)长或常委,在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至少配备1名少数民族的党政领导。组织部门和福安、霞浦等地还有计划地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到省委党校、中央民族大学、福建师大等院校学习培训。

车头真正带动了火车。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在闽东摆脱贫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鼎市政协原主席李宗廉是畲族人,1978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原福鼎县工业局、县委组织部工作,1983年调任柘荣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88年10月,他被调回福鼎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组织谈话时,我很意外。柘荣是山区县,人口才几万,按常规流程要调整到沿海的大县福鼎比较难。这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信任。”李宗廉说。

李宗廉调任福鼎后,协调改善福鼎民族中学办学条件、筹资修建龙头湾村通村公路……为畲族同胞办了许多实事。现任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维善,也是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畲族干部。

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需要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更需要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他们善于反映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为少数民族群众谋福利。

调任福州市及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一如既往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时,福建省同步制定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五年规划。省委、省政府1998年10月下发《关于加快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专列一节提出“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

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到福安坂中乡仙岩村考察福安民族实验小学。(资料照片)

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要摆脱“穷”与“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提升教育水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长期以来,畲族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据《福州市畲族志》记载,新中国成立时,福州畲族乡村绝大多数没有小学,更没有幼儿园和中学。罗源全县畲族人口中,累计读小学者不过70人,只有1名初中毕业生,2名初中肄业生。

宁德的情况,与此类似。

主政宁德时,习近平就认为,在闽东老少边岛贫的现实态势下,建设为开放所亟需的、为经济发展所亟需的软环境,“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988年11月,时任福安民族实验小学校长陈春强接待了一位特别的访客,他就是习近平。“地委书记来学校,本以为会有许多领导陪同,哪知他只带了一个工作人员。当时不通公路,到村里得走一个小时山路。”陈春强说。

位于坂中乡仙岩村的这所学校,教学质量不错,校园不到2亩,却挤了500多名学生,上课、吃饭甚至睡觉都只能在教室。习近平走进班级,详细询问孩子们生活、学习等情况,没有说太多的话。

在不久后的一篇文章中,习近平写道:“我走了不少乡村,看到不少简陋的校舍,心里沉甸甸的。在同农村干部、农民专业户的交谈中我更加感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和紧迫。”

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办好少数民族教育,是习近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1991年6月,在福州市委和市政府罗源现场办公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说,由于欠债太多,畲族地区的教育还很落后,应当依靠各方面的力量,一起下决心,花大力,尽快全面提高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

1993年6月14日,习近平到罗源霍口畲族乡调研时,特地去了福湖小学。看到还不富裕的福湖村花了20多万元建起两层教学楼,得知学校正在申报县民族中心小学,他大为肯定。

办好教育,硬件建设很重要,软件也得同步跟上。习近平说,要创造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他还特别叮嘱老师,要让孩子们学会说畲语。

就在到福湖小学的同一天,习近平还沿着田间小路,察看了位于罗源城关、正在建设中的福州民族中学新校园。

首任校长游文良回忆说,由于当时县政府财力有限,这所1992年创办的学校起步艰难,校舍是借的,连课桌椅都是当时已年过五旬的他带着老师,借板车拉回来的。

在省市县各方的支持下,习近平1993年来到学校时,一栋投资252万元、具有民族风格的四层教学楼已经落成。习近平就完善学校生活配套和课外活动措施、合理确定少数民族师生所占比例、科学设置课程等提出具体要求。他特别强调,要注重在年轻人中传承畲语、畲歌等优秀文化。早在宁德工作时,他就赞畲族文化为“闽东之光”,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全省成立最早的民族中学,也是我国畲族学生人数最多的民族中学。1998年,学校四十周年校庆之际,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欣然题词:“发展民族教育,培育民族人才。”

在习近平担任省长期间,福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已形成制度。2002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民族学校设施设备配备,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起,该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600万元。省直单位和经济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民族乡中,教育一直是挂钩帮扶的重点,十几年来帮扶资金投入达4000多万元。

2002年,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强统筹、重点扶持、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民族教育优先发展。

滴水穿石,星火燎原。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和倾力帮助下,少数民族脱贫事业在我省扎实推进,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果丰硕,一个又一个像赤溪这样的“穷村巨变”故事,在八闽大地上演,千千万万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小康。2014年,全省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双双突破万元大关。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在扶贫开发已进入新的攻坚期的今天,总书记的殷殷期待,更让八闽干部群众不敢懈怠,更要顽强拼搏,久久为功。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省上下正携手向贫困宣战,向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昂首进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