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2】

2015年11月23日09:54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

谋定后动,行且坚毅。

谋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略,必须立足于实际。

在深入的调研中,习近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实际——闽东畲族绝大多数居住于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路、水、电不通问题尤为突出,致使这些地方广阔的山场、肥沃的土地等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针对这个实际,习近平认为,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状态,跨出自己的小天地,根据本地的特点,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并举。

不论是开发资源,还是开拓市场,前提是突破交通等瓶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筑牢发展之基。习近平说,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闽东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

少数民族群众要脱贫致富,必须拔掉这个穷根!

在闽工作期间,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习近平倾力推动。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1289户6235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1994年,福建省将“造福工程”列入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宁德的搬迁工程也受惠于此,然而,由于点多面广、资金有限,力度还有待加大。

1997年5月,省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摆在分管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案头。报告反映,尽管近几年来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闽东仍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住在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里。

习近平高度重视,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办法,并深入闽东的福鼎、霞浦等地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建议进一步把闽东民族居住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作为重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根据习近平的调研报告,省委和省政府决定,从1998年开始,把茅草房改造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列为“造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

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的“造福工程”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个自然村、101万人整体搬迁。

搬出大山的群众,生产生活如何?这是习近平心中的又一牵挂。

宁德蕉城区霍童镇东岭村村民70%是畲族。他们原先居住在深山,生存环境恶劣。村主任钟庆双还记得,那时出门买点东西,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有一次,半夜醒来,发现山洪都冲到床铺前了。1993年,得益于“造福工程”,他们搬出大山,不仅居住安全,交通也方便多了。

1999年6月8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15年过去了,墙上的照片渐渐泛黄,东岭村村民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两三层的楼房随处可见。这些年,村里因地制宜,发展毛竹、茶叶、水果等种植业,去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390万元。

那次调研,习近平还到了周宁、福安的一些老区基点村和少数民族村。他说,贫困地区基本都位于老区和民族聚居区,对民族聚居区要像对待老区基点村一样进行扶持,下基层要多跑困难的山区,多往那些交通不便甚至不通公路的山村走走。要带着感情去调研,从根本上去扶贫。

1999年7月,省委和省政府急群众之所急,庄严承诺:在今明两年(指1999年—2000年)内基本解决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的“五通”(通路、通饮用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问题!并且将其列为2000年省委和省政府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这两年,全省投入“五通”建设的资金达4.6亿多元。其中,1999年投入3.48亿元,是有史以来“五通”建设资金投入最多、力度最强、规模最大的一年。

到2000年底,全省近3000个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五通”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两年又进行了完善提高。省委和省政府的庄严承诺郑重兑现。

畲族地区在外来“输血”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善弈者谋势。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主政宁德的习近平作出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判断:“90年代,闽东畲族地区开始从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的摆脱贫困时期,进入以经济开发和开放为重点的实现小康时期。”

要让畲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发展是硬道理!但怎样才能有真正的发展?习近平当时就给出了明确回答——“畲族地区在外来‘输血’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为鼓励、帮助民族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倾注了大量心力。

1988年7月,习近平到任宁德后不到一个月,就来到畲族人口占60%的福安市甘棠镇过洋村调研。

“那时,村里最多的是葡萄架和蘑菇房。”时任村支书钟祥应回忆说,“习近平就顶着烈日,沿着进村的机耕路,边走边察看地里的葡萄。”

这里的巨峰葡萄,是1986年村民在当地民宗部门的帮助下种起来的。虽然还没到葡萄成熟的季节,但一串串诱人的果实已经挂满了葡萄架。

“习书记很关心葡萄的销路。听到猪肉一斤两块六,葡萄一斤可以卖两块八到三块,加上蘑菇、林地等,平均下来村民一年收入能有七百元,他很高兴,连声称赞做得好。”钟祥应说,习近平鼓励大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走林业、种植业等多元发展的道路。

过洋村人牢记习近平的教诲,勇敢闯市场,不断拓展新的致富门路。1990年,过洋村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团结先进村”称号,村里的青年葡萄种植能手钟菊春被评为“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1992年,看到培育茶苗效益比葡萄还要高出几倍,过洋人立即跟进。如今,他们培育的茶苗远销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甘棠镇也成为全国有名的茶苗繁育基地。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860万元。

习近平为闽东畲族地区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科学的路线图——树立“市场为主导”的战略思想,确立一条“市场—技术—资源”的发展战略,走“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之路。“双向开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双向开发”即资源、市场同时开发。

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就是在习近平的关心、指导下,走上这条良性发展之路的。

穆阳一带是福安市畲族人口聚居地。为加快穆阳发展,经宁德地委、行署批准,福安市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于1993年3月成立,属乡镇级机构。

1998年9月,在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亲自关心下,省政府批文确认原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开发区。

然而,开发区发展的步子还迈得不够大。“除了一块牌子、一枚公章、抽调了几名工作人员,没有一块自己的地,连办公场所都是借的,将来如何发展心里没底。”原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雷瑞华回忆说。

1999年6月,习近平带领有关部门的同志专程到开发区调研。听完汇报,习近平说,畲族开发区与其他地方的开发区不同,不在大城市近郊,不是交通枢纽,也没有港口;在这种条件下,开发区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发展高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条件成熟了再发展工贸旅游业。正是循着这一思路,开发区成了“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示范平台。

习近平当年为福建民族地区发展规划的美好蓝图,正逐渐成为现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