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播撒文化的种子
于海:解放军军乐团指挥家
电话里的于海,声音嘶哑,不停地咳嗽。3个多月的连续奋战,让困扰他多年的咽炎越发严重。说起“胜利日大阅兵”和“解放军千人合唱团”,这位在军乐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难掩激动和兴奋:“这一次作为‘解放军千人合唱团’的团长和总指挥,有幸接受习主席的检阅,我觉得十分幸运、非常自豪。”
46年的军旅生涯,5次参加天安门广场重大节庆阅兵活动,这次参加“胜利日大阅兵”在于海看来依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以往我都是指挥军乐团,这一次组织上让我指挥合唱团,这种角色的转变还是不小的。这几天,我接到不少媒体和朋友的电话,纷纷向我求证:你们解放军合唱团唱得太好了,是真唱吗?是不是有专业的歌唱演员参与啊?我很得意,拍着胸脯向他们保证,百分百的军校学员,没有一个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纯粹是现场原声。说实话,刚接到任务时我心里真是没底。毕竟,在世界各国阅兵史上,纯粹由军人组成的千人合唱团还从没出现过,我们是第一次。不仅是第一次,而且要达到一流水平。我理解的一流水平就是唱出来就要成为样板、一举一动都是标杆。”
留给于海和学员们训练准备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3个月。这些合唱队员尽管经过精挑细选,但是真正的合唱艺术与部队的拉歌是完全不同的。真正训练有素的合唱团队不光要唱准,还要唱出感情、唱出音色、唱出音乐性。为此,于海和团队成员想了很多办法,从最基础的发声练起,一点点校正,一步步提高。刚开始,领导对于是否分声部心存顾虑,怕达不到要求。但于海始终坚持着,他心中对一流水平的追求从未有丝毫松动。事实证明,这些平均年龄20岁出头的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的确优秀。他们从零基础起步,每个人进步都很快。因为他们是在用心学习,带着情感体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跨越。
如果说那些第一次公开亮相的先进武器装备,彰显的是国家和军队的硬实力;那么“解放军千人合唱团”代表的就是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展示的是我军的软实力。合唱团的任务绝不仅仅是烘托现场气氛,合唱团本身就是阅兵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天安门广场,合唱团的站位是在最前面、最中间、最高处,直接面向天安门城楼,处于习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其他各国来宾视野的中心。可谓一举一动,纤毫毕现。于海坦言这些情况都对合唱团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不光要唱得好,更要站得好。从头到尾,合唱队员至少要以标准的军姿站上4个小时。演唱《国歌》《人民军队忠于党》时,还要敬军礼。每个人单独敬礼时看着都很标准,但让1200人齐刷刷敬礼,而且要看着漂亮那是很不容易的。小臂、大臂与身体的角度、手指是否伸直都有标准,差一点都不行。那一片片雪白的手套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都要在一条直线上,为此,大家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训练时,于海带头在烈日下站军姿,一站就是半天。站得他汗流浃背,双腿浮肿。“我和学员们一样,都是在抗战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愉快的心情。我们选择的每一首歌曲都是紧紧围绕抗战主题的,演唱抗战歌曲的过程也是对学员们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对军人血性、灵魂的塑造。”
于海动情地对记者说:“抗战文艺的作用难以估量,抗战文艺的魅力无法阻挡。这次的‘千人合唱团’好比一个大学校,播下了先进军事文化的种子。这1200名学员会像蒲公英一样,将他们对抗战精神的深刻理解、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和组织文化活动的经验,播撒到基层部队的各个角落。”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