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英雄挺起了抗战救亡的民族脊梁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仅在于他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更在于国难当头时,那种视死如归、顽强战斗的英雄精神。
在最早沦陷的东北三省,杨靖宇领导的第1路军各部指战员们,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与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频繁作战、坚持斗争、苦苦周旋。因叛徒告密,杨靖宇不幸壮烈牺牲。丧心病狂的日军剖开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英雄的牺牲是悲壮的,英雄的牺牲也是极富感染力的。1943年春,面对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官兵,在刘老庄战斗中顽强阻击日寇,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当地群众当即挑选出82名优秀子弟,重建“刘老庄连”。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加强对抗日军民的思想攻势,日本近卫内阁先后三次发表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声明。一部分人动摇了,放下武器当起了亡国奴。汪精卫更是公开投降,建立起傀儡政权,组织起汉奸部队协同日寇作战。
在民族危难关头,英雄主义、英雄精神就像一束束火炬,照亮了中华儿女抗战到底的道路。在长江两岸地区,新四军将士驰骋于山林水乡之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新四军六支队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三兄弟在与日寇作战中先后壮烈牺牲。眼看自己3个儿子全部为国捐躯,英雄母亲含泪忍痛地说:“我和儿媳要把四个孙子培养成人,让他们长大后精忠报国!”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这种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勇敢杀敌、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凝聚了伟大的精神力量。
![]() |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