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民族魂魄,军事文化高扬的激昂旋律

——抗战文艺对强军文化建设的现实启示

刘璇

2015年07月13日09:19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民族魂魄,军事文化高扬的激昂旋律

有了人类,便有了战争;有了战争, 便有了催征金戈铁马的号角。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战。”著名剧作家田汉在自己的诗作中,将14年的抗日战争,喻为一出四万万中国人在全世界面前演出的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而战的历史活剧。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史战”中,烽火映照而生、战血浇灌成长的文艺,以其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战斗性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刺向敌人心脏的“真正的锋利刀刃”。

时间过去了整整70年,然而,那激昂的旋律始终积聚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能量,那些笔下写的、歌里唱的、台上演的抗战文艺,总像吹响的号角,振奋群情。今天,为强国强军新征程擂响战鼓,呼唤着新时期军事文艺再次奏响激昂民族魂魄的旋律。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军事文艺高耸的脊梁

●没有精神底色的文艺是没有脊梁的。抗战文艺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全国人民抗击日寇的“率众之旗”,成为具有杀伤力的“真刀真枪”,就在于它的内核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这种民族精神如同不变的血脉基因,成为军事文艺生命伟力的源泉。

1、民族的怒吼是抗战文艺的主旋律

史诗般的音乐,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命运与精神相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著名音乐家聂耳短暂一生中的这最后一个作品——《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能从千百万歌曲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在于民族危亡时刻,它发出了中国人民刚强不屈、同仇敌忾、团结御敌的吼声。

这支被誉为“中国人民最强音”的战歌,不仅成为中华儿女投身抗战洪流、救国救亡的“精神刀枪”,还很快享誉海外。1940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就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不久,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也赫然名列其中。

时隔不久,汹涌的黄河上也传来咆哮的音乐。

1938年10月30日一早,晨曦未露。抗敌演剧三队转战吕梁根据地来到壶口下游时,忽听一阵雷声滚地而来。晴空万里,哪里来的雷声?待登上大山顶峰才发现,无穷无尽的黄浪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下直奔狂泻,泥浆翻腾的大瀑布激起几丈高的浪花,吼声震天动地。

这一幕,随后成为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抗战名曲《黄河大合唱》时的无尽乐思。在冼星海看来,那天际间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就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抗击外侮的精神象征。

当“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豪迈迭唱,首次回响在苍茫的黄土高原时,毛泽东站起来就拍手,激动得一连说了3个“好”字;周恩来欣然命笔:“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茅盾更如此赞叹:“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鄙吝全消,发出崇高的情感,就像灵魂洗过一次澡似的。”

很快,《黄河大合唱》就从延安传向各根据地,甚至传遍了整个国统区,成为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最有力的号角,振奋民心,震破敌胆!

岁月飘过70多年,如今再唱起《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这些抗战老歌,仍令人血脉偾张。这不只是音乐自身的魅力,更是因为音符承载了中华儿女刺破黑暗、冲破屏障的血性之勇和报国之志,那些涌动在激昂旋律中的民族怒吼、祖国召唤和英雄呐喊,早已化作中华儿女的骨血,一代传至一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