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民族魂魄,军事文化高扬的激昂旋律【4】

——抗战文艺对强军文化建设的现实启示

刘璇

2015年07月13日09:19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民族魂魄,军事文化高扬的激昂旋律

8、“一枝纤笔”如何变成“三千精兵”

七七事变后,大批热衷自由、民主的文化人和爱国青年,把目光投向了主张建立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对日抗战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的新驻地——延安,也成了他们心向往之、日夜兼程奔赴的圣地。

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来到延安后,毛泽东赋词一首赠予她:“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将“一枝纤笔”比作“三千精兵”,透露出彼时毛泽东对这些文化人能积极融入工农兵中间、在现实斗争中发挥凝聚民心兵心作用的迫切渴望。

毛泽东没有失望,一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使命的“鲁总司令”的队伍很快集结成军。丁玲在担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后,亲自带领团员穿梭于炮火硝烟之中,结合抗战现实编戏演戏;刘白羽平时和战士们一样行军打仗,部队休整时,他们就趴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胡可在下部队慰问演出时,腰里常常别着两颗手榴弹,准备随时投入战斗;诗人田间更是一直战斗在前线,他的《抗战诗抄》都是在跋山涉水的马背上吟成的;剧作家吴畏在1943年秋季反“扫荡”的一次突围中被敌人用刺刀刺进胸膛,牺牲时,他尚未完成的描写民兵斗争的剧本从挑破的挎包中飞出,散遍了白雪皑皑的山坡。

可以说,抗战文艺作品正是因为不仅渗透着抗日军民的鲜血,也染上了作者自己的鲜血,才成为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鼓点,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我们理应致敬!无论抗战的形势多么严峻、斗争生活多么艰苦,老一辈艺术家从来没有让他们的作品丧失战斗的风骨。

我们更需自省。在物质丰富、思想多元的新时代,军队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民族情怀、忠诚品格、战斗作风和奉献情怀还在不在?能否以经典之作给人以美、以善、以欢乐,以“好口碑”的信念品质,让人去思、去学、去仰望?

我们务必警惕。要时刻防止我们的队伍出现“离兵现象”——深入生活停在表面、慰问基层蜻蜓点水,人到心未到;不在乎来自官兵的批评,却沉醉于“名家”“明星”的吹捧。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艺术就有多少真情。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走上军营主阵地,零距离、全天候写兵演兵唱兵,成为军事文艺为兵服务的主基调。2014年,各专业文艺团体在完成百场慰问演出的同时,更强化“造血式”的文化服务,为基层留下一个个不走的文工团。全军各业余演出队也在去年一年,以士兵的忠诚、血性、刚毅、勇猛为创作元素,写出了220多个讲强军故事、传强军声音、凝强军力量的节目,他们把舞台搭在演训场上,近千场硝烟味十足、临战感强烈的演出令驻训官兵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瞬间迸发。

9、高唱英雄赞歌走向未来

在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征程上,不断擂响战之鼙鼓,军事文艺还需要一次凤凰涅槃式的浴火再生,还需要一回荡气回肠的重装出发。

军事文艺不反对歌颂爱情,不反对山高水长的情思,也不反对岁月蹉跎的人生感叹。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力和排头,军事文艺决不能少内涵、缺精神、无灵魂。一味追逐娱乐和轻飘飘的东西,必然导致精神荒漠的蔓延和“不能承受之轻”的民族之痛。

我们要的是属于军人自己的“风花雪月”。这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只有这种裹挟着民族魂、英雄气、战斗风的文艺,才能真正成为鼓舞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力。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不朽事业。抗战文艺的铿锵足音昭示今天的军事文艺:发挥好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强军梦想的重要作用刻不容缓。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能否肩负起时代重托?作为文艺战士,我们能否冲锋在前?

追问如雨,滋润浮躁心灵;

追问如柴,点燃责任火焰;

追问如山,擂响强军的鼓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